本项创新技术属于烧烫伤实验技术领域,介绍了一种动物皮肤烧伤模型标准化设备。该设备由主机、手柄以及通过金属棒连接的金属片组成,金属棒与金属片设计为可拆卸式,便于操作和维护。
背景技术
:
早期烧伤愈合采用的皮瓣移植术和应用烧伤膏药等传统的治疗方法,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帮助烧伤患者恢复健康,但是存在手术创伤大、恢复时间长、并发症多的问题。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烧伤修复领域的研究逐渐转向更为先进、更为精细化的方向,干细胞移植技术的出现,为烧伤修复领域带来了革命性的变革。除了干细胞移植技术,人工真皮支架和复合生物敷料等新型材料的应用,也为烧伤修复领域带来了重要的突破。然而,随着研究的逐渐深入,既往的小鼠烧烫伤模型已经不足以支持科学探索,迫切需要制备更接近人烧烫伤的大动物模型,现有的技术和工具远远不能满足研究需要。
目前,烧伤大动物模型的建立主要采用火焰烧伤或化学烧伤的方法:火焰烧伤操作简单、效果明显,但是难以控制准确的温度,并且操作不当可能导致动物死亡,实验人员也存在一定的风险;化学烧伤具有更高的可控性,但是化学制剂具有强烈的腐蚀性和刺激性,可能对动物造成其他未知的影响,同样也会带给实验人员一定的风险。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对烧伤造模过程的可控性、安全性也在不断增加,传统的造模方法已经无法满足大规模、高精度的实验需求。
中国专利202221418172.7公开的一种大鼠烫伤创面标准化装置,包括按压在大鼠皮肤表面的施压板,施压板上开设有供大鼠皮肤受压后挤出的开孔,开孔靠近大鼠皮肤的一侧设有若干刺入大鼠皮肤表层的限位钉,各限位钉沿开孔外周边缘等间隔分布,开孔配套有用于烫伤大鼠皮肤的烫头板,烫头板覆盖在开孔远离大鼠皮肤的一侧,且开孔处远离大鼠皮肤的一侧设有隔热层,开孔的内周边缘具有沿其径向抵接在大鼠皮肤上的环形薄板,开孔呈径向截面沿大鼠皮肤至环形薄板方向逐渐变窄的锥状结构,施压板与大鼠皮肤之间设有压力缓冲层,压力缓冲层上开设有供大鼠皮肤挤出开孔的缓冲层开口,缓冲层开口环套在开孔的外周侧,缓冲层开口呈截面沿大鼠皮肤至开孔方向逐渐变窄的锥状结构,压力缓冲层为贴附在施压板上的聚氨酯泡沫层,聚氨酯泡沫层靠近大鼠皮肤的一侧设有防止大鼠皮肤滑动的摩擦层,施压板和压力缓冲层整体呈与大鼠形体相匹配的弧形板状结构,烫头板呈与施压板等弧度的弧形板状结构,烫头板为导热铜板,导热铜板内穿设有与供电机构相连接的加热线圈,限位钉靠近开孔的一侧呈与刺入方向平行设置的平面状结构,限位钉远离开孔的一侧其径向截面呈自开孔至大鼠皮肤逐渐变窄的锥形结;其通过施压板和烫头板的配合在大鼠皮肤上制备烫伤模型,只适用于小鼠等小动物的模型制备,只能控制烫伤面积,无法控制烫伤的温度和程度。
因此,迫切需要一种更加成熟和稳定的大动物烧伤造模仪器制备烧伤模型辅助实验。现有技术中能够控温的小动物烧伤造模仪器,无法控制施加于动物伤口的压力,并且烫伤组件不足以支持大于直径2cm的伤口。在国外,烧伤造模仪器的研究也处于类似的状况,研究员通常无法保证不同分组的模型动物处于同一种烫伤状态,缺乏系统的仪器辅助造模。未来的发展趋势必然是朝着更加成熟和智能化的烧伤造模仪器方向发展,所以,研发设计一种动物烧伤造模标准化装置,具有经济和社会效益。
实现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