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技术介绍了一种新型微染色体状态表征细胞模型,通过共转染prcccDNA‑HiBiT‑HBx与质粒Cre至肝细胞系,获得转染细胞用于药物筛选。此外,揭示了化合物C在抗乙型肝炎病毒中的潜在应用。
背景技术
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是一个全球性的重大公共卫生问题,与慢性乙型肝炎、肝硬化、肝细胞癌等多种肝病密切相关,且具有传染性强、发病率高和流行范围广等特点,严重威胁着人类的健康。然而,迄今为止仍未发现能使乙肝病毒感染完全治愈的治疗策略。
HBV是一种DNA包膜病毒,属于嗜肝DNA病毒科。HBV病毒颗粒由核衣壳及包膜蛋白等组成。HBV基因组为全长3.2kb的松弛环状DNA(RelaxedcircularDNA,rcDNA),其中较长的链被指定为负链(-),而较短的链则为正链(+)。负链为编码链,包含四个重叠的开放阅读框(ORF)(preC/C、P、preS/S和X)、四个启动子(核心启动子、PreS1启动子、PreS2/S启动子和X启动子)和两个增强子(EnhⅠ和EnhⅡ),可转录出四种RNA(3.5kbPreC/C mRNA、2.4kbPreS1mRNA、2.1kbPreS2/S mRNA和0.7kbX mRNA)。PreC/CORF负责编码HBeAg和HBcAg;PORF编码HBVDNA聚合酶;PreS/S ORF编码大(L)、中(M)和小(S)包膜蛋白;XORF编码X蛋白(HBx)。
共价闭合环状DNA(covalentlyclosedcircularDNA,cccDNA)是HBV复制的源头和感染慢性化的原因。cccDNA形成后将以游离染色体样的病毒微染色体(minichromosome)形式存在,并被宿主组蛋白(如H3和H4组蛋白)以及非组蛋白(如病毒HBx、核心蛋白和宿主表观遗传学相关蛋白)修饰。HBVcccDNA在感染肝细胞核内通过缠绕核小体,以模拟人基因组DNA的染色体存在形式形成微染色体(某些病毒DNA与宿主的组蛋白结合而形成的类似染色体的一种结构),该形式使得HBVcccDNA得以在宿主细胞核内稳定存在并利用细胞核内的基因转录调控机制有效地合成病毒的mRNA。
现阶段,临床上用于慢性乙肝的药物主要是聚乙二醇干扰素α(Peg-IFNα)和核苷类似物(NUCs)。自1998年以来,已经批准了6种核苷(酸)类似物应用于临床实践中,包括拉米夫定、恩替卡韦、替比夫定、阿德福韦酯及替诺福韦。但所面临的巨大考验也不容忽视:干扰素对cccDNA转录的长期和可持续抑制具有重要作用,但其应答率欠佳;核苷(酸)类似物可以通过靶向病毒RNA依赖性DNA聚合酶来抑制HBV复制,但对现有的cccDNA微染色体没有直接影响,核苷(酸)类似物终止后常见病毒复发,甚至在达到治疗终点的患者中亦如此。
实现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