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技术涉及一种用于区分人工繁殖与野生短须裂腹鱼的方法。该方法通过提取短须裂腹鱼的微耳石,进行精细打磨,并通过对比耳石生长轮的清晰度和宽度差异来实现鉴别。
背景技术
短须裂腹鱼(Schizothorax wangchiachii)又称为缅鱼、沙肚,属冷水性鱼类,主要分布于金沙江和雅砻江等水系,是长江上游特有鱼类,对高海拔环境适应能力强,生长较缓慢,曾是产区的主要捕捞对象,具有重要的经济价值。
受水电站建设、栖息地破坏和过度捕捞等人为因素的影响,短须裂腹鱼的资源量急剧下降。为保护和恢复其野外种群,大量人工繁育的短须裂腹鱼幼鱼被放流到自然河流中。在增殖放流过程中,为了区分短须裂腹鱼人工放流和野生个体,目前主要使用茜素络合物和茜素红等荧光物质浸泡的化学标记和耳石热标记等方法对放流的早期鱼苗进行大规模标记。但是,荧光物质浸泡标记容易导致一定比例的鱼苗死亡,对鱼体也可能造成一定伤害,化学标记和热标记也较难对所有放流鱼苗进行标记,因而无法通过直观的标记对所有人工增殖放流的短须裂腹鱼进行鉴别。鉴于此,有必要进一步研发人工放流短须裂腹鱼的鉴别技术,为人工增殖放流群体的识别和放流效果评估等提供依据。
实现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