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技术涉及环境与人类健康技术,介绍了一种PM2.5携带非水溶性颗粒的肺泡内微反应体系,并提出了评估其相对生物有效性的模型。
背景技术
大气细颗粒物(PM2.5
)污染是全球热点环境问题之一。世卫组织的数据显示,全球逾九成人口呼吸的空气中PM2.5
浓度均超出其指导限值,低收入和中等收入国家的暴露程度尤为严重,高浓度PM2.5
污染可导致全球每年700余万人过早死亡。PM2.5
化学组分复杂,而重金属是其重要有毒组分。重金属本身具有多种组织器官毒性,而PM2.5
载带非水溶性颗粒(PM2.5
-M)具有化学形态多样、含量丰富、传播范围广以及机体吸收率高等特点,可能造成更大程度的健康危害。然而,在毒理效应研究中,PM2.5
-M的生物积累、吸收特征及其机制尚未明确。
呼吸暴露已经被证实是PM2.5
-M进入人体的主要吸收途径。呼吸暴露中,肺组织对于机体吸收和转运PM2.5
-M至关重要。现有研究针对PM2.5
-M经肺暴露的主要成果围绕以下三个方面:1)水溶性PM2.5
-M肺部降解和吸收特征及体外模型;2)水溶性PM2.5
-M经肺转运特征及机制;3)借助模拟肺液开展体外PM2.5
-M生物可给性研究分析。与此同时,非水溶性的PM2.5
-M往往被认为具有极低的生物可给性,从而未有研究针对非水溶性的PM2.5
-M开展经肺吸收特征及机制研究。虽然现有研究在PM2.5
-M呼吸暴露途径中的转运和吸收方面取得了一定的突破,但非水溶性的PM2.5
-M在肺组织的化学反应过程、体系及其生物有效性评估模型仍有待探究。
实现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