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技术介绍了一种创伤失血性心脏骤停大鼠模型的构建方法及其在科研中的应用。该方法以大鼠为实验动物,通过精确控制放血速率和量,使研究者能够调节失血程度,以模拟创伤失血性心脏骤停的生理状态,为相关医学研究提供精确的动物模型。
背景技术
在现代战争和日常事故中,创伤失血是导致非即刻致命伤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而由其引发的心脏骤停更是增加了救治难度。为了更好地理解创伤失血性心脏骤停的病理生理机制,并开发有效的预防和治疗手段,建立一个稳定可靠的动物模型是非常必要的。
目前常用的心脏骤停动物模型主要有:颈外静脉放血造成不同严重程度低血容量休克至心脏骤停的猪模型、经皮心外膜电刺激诱颤的方法制作二型糖尿病大鼠心肺复苏模型、胸腔置管后注射气体制作张力性气胸压力导致心脏骤停的猪模型、经颈外静脉注射血栓制作肺栓塞导致心脏骤停的猪模型以及控制性失血性休克模后利用电刺激诱导室颤性心脏骤停的猪模型。
上述这些心脏骤停动物模型虽能模拟心脏骤停的临床过程,但却存在各种局限性。外静脉放血造成不同严重程度低血容量休克至心脏骤停的猪模型、胸腔置管后注射气体制作张力性气胸压力导致心脏骤停的猪模型、经颈外静脉注射血栓制作肺栓塞导致心脏骤停的猪模型以及控制性失血性休克模后利用电刺激诱导室颤性心脏骤停的猪模型,使用如猪一类的大型动物进行实验的成本相对较高,包括购买动物、饲养、麻醉及后续处理等费用,导致可重复性不高,限制了实验的规模和频率。颈外静脉放血虽然可以通过精确控制放血量来模拟不同程度的低血容量休克,操作比较简单,但实际临床中失血性休克导致心脏骤停往往是动脉性出血为主,并且伴随有其他复杂的生理变化,如组织损伤等,单纯通过放血难以完全模拟这些复杂情况。尽管电刺激也是一种相对可控的方法,但是其需要将电极精准放置到心外膜,操作难度较大,并且电刺激除了可以诱发室颤外,还可能对心脏产生其他不良影响,如心肌损伤或电生理改变,这些副作用导致其实验结果可靠性不高,可能干扰对心脏骤停机制的研究。经皮心外膜电刺激诱颤的方法制作二型糖尿病大鼠心肺复苏模型,操作简单,成本较低,对实验规模和频率不会造成限制,可重复性较高。但是,实际临床中因电刺激导致心脏骤停的患者极少、因肺栓塞和张力性气胸导致心脏骤停的患者也只占很少比例,不能用于动脉性出血导致的心脏骤停研究,可推广性较差。
实现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