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技术介绍了一种新型装置及其使用方式,旨在通过活体植物监测粉虱寄生蜂的生长与发育指标。该装置由寄生和培养两大部分组成,其中寄生装置由上寄生皿和下寄生皿构成,两者均设有开口,便于粉虱寄生蜂的生长发育监测。
背景技术
粉虱,隶属半翅目(Hemiptera),粉虱科(Aleyrodidae),是农业上的一类体型微小,为害严重的植食性昆虫。粉虱主要以成虫、若虫通过刺吸取食植物韧皮部汁液而直接为害寄主植物,也可分泌蜜露,诱发霉菌病的发生,污染植物;同时,粉虱是许多病毒病的重要传播媒介,例如烟粉虱可传播多种病毒如双生病毒,引起寄主植物病毒病的流行。作为重要经济害虫,烟粉虱是热带、亚热带保护地及大田作物的主要害虫之一,入侵后极易暴发成灾,且难以阻断其扩张趋势,受到全世界学者的高度关注。我国常见的粉虱类害虫有:烟粉虱MED隐种(Q型烟粉虱),烟粉虱MEAM1隐种(B型烟粉虱)。烟粉虱MED隐种,又称银叶粉虱,是已报道的烟粉虱24个生物型中入侵我国的优势种群,对生产的威胁最大,传毒能力最强,已成为我国棉花、蔬菜和花卉等作物生产上的重要害虫,也是导致番茄黄化曲叶病毒病流行传播的主要原因。烟粉虱MEAM1隐种,依靠其产卵量大,对极端温度和多种农药耐受性强等优势,已在世界范围内扩散。我国于2003年首次发现烟粉虱MEAM1隐种入侵,短短几年,其在我国快速扩张,分布范围已扩大到至少16个省、市、自治区,并具有逐渐代替MED隐种的趋势。
粉虱类害虫的寄生性天敌种类繁多、资源丰富,目前,国内外已报道的粉虱寄生蜂种类约50余种,其中35种隶属于蚜小蜂科(Aphelinidae)恩蚜小蜂属(Encarsia)、15种隶属于桨角蚜小蜂属(Eretmocerus)、3种为埃必细蜂属(Amitus)、2种为棒小蜂属(Signiphora)、1种为阔柄跳小蜂属(Metaphycus),并且寄生蜂的种类不断增多。我国粉虱的寄生蜂资源相对丰富,已报道可寄生烟粉虱的寄生蜂有27种,占全球种类的一半以上,其中,21种为恩蚜小蜂属,6种为桨角蚜小蜂属。在众多种类的烟粉虱寄生性天敌中,丽蚜小蜂(Encarsiaformasa)是恩蚜小蜂属中重要的寄生蜂,为粉虱类害虫的专性寄生性天敌,1927年开始用于温室白粉虱(Trialeurodesvaporariorum)的防治,取得了可观的效果。我国在1978年从英国引入该蜂,并对其生物型特性、繁殖技术等方面做了研究。丽蚜小蜂对1-4龄的粉虱若虫均可寄生,主要寄生3龄若虫,常温下单雌产卵量达90粒以上,羽化率高达98.4%。使用丽蚜小蜂对烟粉虱进行防治,其防治效果可达60%以上;除产卵寄生外,丽蚜小蜂还可以取食若虫体液,经取食的粉虱若虫会慢慢死亡,平均每头成蜂可取食20头若虫。关于丽蚜小蜂与烟粉虱之间的寄生关系及防治效果,国内外已有较多报道,证明丽蚜小蜂对烟粉虱具有良好的控害能力。
寄生蜂的生长发育包括寄生蜂各虫态的发育历期,成虫寄生率、羽化率等一系列指标。研究寄生蜂的生长发育是研究寄生蜂的生物学特性及其控害能力的前提,可为寄生蜂的实际田间应用奠定基础。但是,目前还没有一种统一的测定寄生蜂生长发育指标的方法,也没有一种可以全面测定粉虱类寄生蜂生长发育指标的装置。不同研究人员测定粉虱寄生蜂生长发育情况时采用的装置及方法存在差异,研究结果也存在不同程度的误差。如王娟等(2019)测定丽蚜小蜂寄生B型烟粉虱后的生长发育情况得出丽蚜小蜂卵至蛹期发育天数为7.14d,而陈倩等(2003)测定丽蚜小蜂寄生B型烟粉虱后的生长发育情况得出丽蚜小蜂卵至蛹期发育天数为14.37d,试验结果相差近一倍。不同地方的研究人员在实验室内测定同种粉虱寄生蜂生长发育情况常会出现差异,通常认为是地理种群的差异造成,然而事实上,大部分研究人员忽略了试验装置和方法带来的误差。因此,采用统一的试验装置和方法来测定粉虱寄生蜂生长发育各项指标,有利于减小试验误差,为粉虱寄生蜂控害效果及田间应用等研究奠定扎实基础。
实现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