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研究聚焦于生物医药技术,探讨华支睾吸虫细胞外囊泡(CsEVs)中的MicroRNA在胆管癌治疗中的应用前景。通过对CsEVs进行测序分析,筛选出Csi‑miR‑190‑3p作为关键研究分子。实验结果表明,Csi‑miR‑190‑3p能有效抑制胆管癌细胞RBE的迁移和侵袭能力,其作用机制涉及靶向CXCL5基因。共转染CXCL5质粒后,Csi‑miR‑190‑3p的抑制效果减弱,暗示其在华支睾吸虫诱导胆管癌治疗中的潜在应用价值。
背景技术
华支睾吸虫病是一个重大的公共卫生问题,对流行区人们的身体健康造成了巨大威胁。流行病学研究证实,华支睾吸虫感染与胆管癌的发病密切相关,据此2009年国际癌症研究中心(IARC)将华支睾吸虫列为Ⅰ类致癌物。
目前,华支睾吸虫感染致肝胆管癌的机制尚不明确,推测其原因有虫体机械刺激,虫体代谢产物刺激,宿主异常免疫反应及混合型感染合并多因素联合作用等。由于胆管癌仍缺乏有效的早期诊断、判断病程发展的标志物和高效的抗肿瘤药物,导致胆管癌患者的五年生存率仅在5%左右。随着肿瘤生物学和细胞分子生物学的发展,寻找参与肝/胆管癌致病过程的具体分子及其作用机制逐渐成为学者们关注的重点。
中山一院匡铭教授团队最新的研究成果(FASN-mediated fatty acidbiosynthesis remodels immune environment in Clonorchis sinensis infection-related intrahepatic cholangiocarcinoma[J].Journal of Hepatology[2024-10-14].DOI:10.1016/j.jhep.2024.03.016.)显示,华支睾吸虫感染可明显缩短肝内胆管癌患者的生存期,并抑制患者对免疫治疗的响应,脂肪酸生物合成及脂肪酸合酶在合并华支睾吸虫感染的胆管癌患者中的表达量显著上调,进而引起巨噬细胞向肿瘤相关巨噬细胞样极化,并抑制CD8+T细胞的肿瘤杀伤功能,导致免疫抑制微环境的形成和肿瘤的恶性进展。而联合使用FASN抑制剂可以增强PD-1抗体的功效,更加有效地治疗合并华支睾吸虫感染的胆管癌。以上研究背景表明,华支睾吸虫感染不仅能诱发胆管癌的发生,对于胆管癌患者的预后及临床治疗的选择也有影响,因此对华支睾吸虫致病机制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和临床价值。
近年来,由细胞旁分泌的亚细胞成分-细胞外囊泡在寄生虫致病过程中的作用受到广泛关注。细胞外囊泡可以保护其内部的生物活性物质在细胞外环境中不被降解和稀释,并可以通过血液或组织液远距离运输,介导细胞间信息交流,是病原体-宿主相互作用的一个重要途径。目前已发现疟原虫、刚地弓形虫、利什曼原虫、血吸虫、麝猫后睾吸虫以及华支睾吸虫等多种寄生原虫及蠕虫都能分泌细胞外囊泡,并通过传递虫源性毒力因子等调控宿主免疫微环境,导致感染和致病等。其中,MicroRNAs是一组高度保守的小RNA分子,在转录后基因调控中发挥重要作用。在2021年,徐州医科大学颜超教授团队首次证实华支睾吸虫成虫培养上清中存在CsEVs,并且能够通过传递Csi-let-7a-5p在体内外促进胆管损伤和巨噬细胞M1型极化,诱导促炎微环境,,为华支睾吸虫感染导致胆管损伤揭示了一种新的机制(Yan C,Zhou Q Y,Wu J,et al.Csi-let-7a-5p delivered by extracellularvesicles from a liver fluke activates M1-like macrophages and exacerbatesbiliary injuries[J].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2021,118(46):e2102206118.)。然而,CsEVs在华支睾吸虫所致胆管癌恶性进展中的作用尚未被完全阐明。因此,有必要进一步研究华支睾吸虫细胞外囊泡是否有助于治疗华支睾吸虫诱导的胆管癌。
实现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