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技术介绍了一种创新的海水施肥方法,旨在提高牡蛎养殖的产量。该方法分为三个阶段:首先,在牡蛎养殖区域水体透明度超过3米时,施用第一营养液促进牡蛎生长至壳长超6cm;其次,继续施用第一或第二营养液,直至牡蛎壳长超过9cm;最后,在收获前3至5天停止施用第一、第二或第三营养液。营养液中含有不同比例的基础营养物质和植物生长激素,以支持牡蛎的快速生长和提高肥满度,缩短养殖周期,从而实现牡蛎养殖的增产和增重。
背景技术
牡蛎是一种高蛋白、低脂肪的食品,富含维生素、矿物质和优质蛋白质等,营养价值高,在维持男性生殖系统健康、儿童发育、中老年人预防骨质疏松症、妇幼保健、防止动脉硬化、抗血栓以及抗衰老、增强免疫功能和防癌等众多领域有重大作用。牡蛎是贝类中主要的养殖对象,产量在世界贝类养殖生产中占首位,具有较大的经济价值,牡蛎养殖是我国渔业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多年以来我国牡蛎产量稳居世界第一,2023年我国牡蛎产量创下新高,达600万吨以上,占全球产量的87%。牡蛎产业不仅对国家粮食安全和沿海地区经济稳定起到关键作用,还为渔农提供了大量就业机会,增加了收入来源。
目前市面上尚未研发出牡蛎的人工饵料,因此牡蛎生长还需要依赖海水中的天然饵料(单细胞藻)。现有的牡蛎养殖方式一般采用延绳养殖的方法,然而现有的牡蛎养殖方式养殖密度较大,加之随着牡蛎个体的生长,其滤食能力、滤食强度也在不断增大,容易导致海水中的单细胞藻被大量摄食,单细胞藻的繁殖和生长速度供给不上牡蛎的摄食速度和摄食量;同时高密度养殖和高强度滤食也使得局部海水贫瘠(主要判定依据为养殖区叶绿素浓度过低),微藻浓度急剧下降,初级生产力降低;有的牡蛎养殖方式虽然也会向牡蛎养殖区添加营养物质,可以促进单细胞藻的快速增长,但是对单细胞藻的繁殖能力促进有限,仍然无法满足牡蛎的大量滤食,因此,现有的牡蛎养殖方式培养出来的牡蛎容易因营养不足,导致生长缓慢、肥满度(出肉率)低、养殖周期长,而养殖周期长又会带来更多的风险,如受到台风等影响导致牡蛎脱苗率升高、产量减少、经济收益低等问题。
实现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