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技术涉及昆津病毒嵌合坦布苏病毒prM-E基因的构建方法及其在疫苗制备中的应用。通过昆津病毒KUNV的反向遗传操作系统,将DTMUV prM/E基因替换KUNV prM/E基因,构建了嵌合DTMUV prM/E的KUNV感染性克隆质粒pUC19-KUNV-DTMUV prM/E。病毒拯救后获得嵌合坦布苏病毒prM-E的昆津病毒rKUNV-CHv-prM/E(CHv)。实验表明,CHv能在BHK-21和DEF细胞中有效增殖,鸭胚毒力低于KUNV和DTMUV。动物实验显示,CHv仅在脑中检测到明显病毒水平,不产生病毒血症。免疫后能产生与KUNV、DTMUV免疫相似的IgG抗体水平。本发明制备的嵌合病毒可诱导雏鸭产生足够免疫保护的中和抗体水平,可用于鸭坦布苏病毒疫苗的制备。
背景技术
鸭坦布苏病毒病又称为鸭出血性卵巢炎和鸭黄病毒病,是由鸭坦布苏病毒(Ducktembusu virus,DTMUV)引起的新型急性传染病。该病毒主要引起蛋鸭精神沉郁、采食减少以及产蛋量骤然下降;在和雏鸭或育成鸭中,该病毒可导致神经症状和后肢瘫痪。DTMUV感染多种鸭品种,包括但不限于樱桃谷鸭、麻鸭、北京鸭等,感染该病毒的鸭在通常集中在20-40日龄发病,其主要临床症状为:体温升高,采食量大幅减少,四肢无力、瘫痪,产蛋量大幅下降。雏鸭感染后,以站立不稳、瘫痪、头颈震颤等神经症状为特征。种鸭感染后的特征性病变包括卵泡膜出血,卵泡变形甚至破裂;蛋鸭感染后表现为产蛋量骤降甚至停止产蛋,严重感染能够导致死亡,死亡率可达10%-30%。产蛋鸭感染后病变主要集中在卵巢和输卵管部位,剖检可见卵巢出血、萎缩或发育不良,输卵管萎缩或坏死,严重者蛋黄破裂出现卵黄性腹膜炎。
当前对TMUV的防控措施主要还是通过疫苗免疫来进行,虽然已有商品化的减毒活疫苗和灭活疫苗,但免疫后的鸭子仍然能够出现TMUV的感染,且通过分离毒株传代获得的弱毒株存在潜在的安全风险。所以,当前的DTMUV的疫苗仍有很大的提高空间,尤其需要研制一种安全性高、免疫效果好的DTMUV减毒活疫苗
实现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