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技术公开了一种可搭载无人机的水下机器人,涉及潜水器领域,包括主体,在主体的两端均设置有螺旋桨组,每组所述螺旋桨组包括两个第一螺旋桨,两个第一螺旋桨的朝向不同,在主体的侧边设置有两组无人机舱,两组无人机舱对称设置在主体的两侧,且均设置在两组螺旋桨组之间,无人机舱包括容纳舱、下压机构和加固机构;本发明设置容纳舱,以及在容纳舱的侧边设置下压机构和加固机构,可在第一舵机的作用下控制压板转动,进而使压板覆盖容纳舱的顶部,同时挤压密封圈,进而密封容纳舱,为无人机的密封存放提供支撑,同时,可在第二舵机的作用下使抵板抵压压板的边缘,加固压板与容纳舱密封连接。
背景技术
海洋,作为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其复杂多变的环境条件为科学研究、资源开发和环境保护等方面提供了无限的可能性与挑战。为了实现对海洋的研究、开发等目的,需要对海洋进行观测与监测。
目前,海洋监测的方式较多,比如传统的人工下潜,因海洋环境复杂,对其进行探潜作业时难度较高、风险较大,即在操作性、安全性和经济性上仍存在限制,特别是在深海探索和长时间的海洋监测任务中这些限制更加明显。
随着技术的进步,特别是在材料科学、机器人技术和人工智能领域的突破情况下,为了解决人工下潜探测的问题,研究学者将目光转向了水下机器人的研究与开发。当下,水下机器人的成品较多,比如Loon Copter、Sea Scout和Flying Fish、Sea Scout、FlyingFish等,但是,其都存在一些缺陷。
比如Loon Copter主要实现了从水面到水下的转换,但这种设计仍然局限于特定的转换场景,未能真正实现跨介质的全面操作;如固定翼的Sea Scout和Flying Fish主要采用传统飞行器的结构设计,强调在水面的运动能力,但在不同环境下的适应性不足;从前段所述可知,国内外在跨介质自主水下航行器(AUV)领域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特定环境的应用,通常是空中或水下的单一介质,无法在水下和空中均出色工作。
还比如固定翼型的水空两栖无人机如Sea Scout和密歇根大学开发的FlyingFish能够实现更长的续航时间和更高的飞行速度。在非变体构型方面,传统的水上飞行器布局虽然在水面运动中表现较好,但在水下的阻力较大,结构易损。
大多数水空两栖无人机的设计都是固定的,这种固定设计不利于增加额外的功能模块,限制了设备在不同任务中的应用潜力和灵活性。相比之下,模块化设计可以使设备在不同任务中更具适应性和扩展性,方便根据任务需求进行功能调整和升级;
一些无人机采用变构型设计,例如“弹簧刀”无人机Switchblade,其利用发射器将其带到水面进行干式发射。但其对密封性和耐压性的要求并不高,更多关注于特定环境中的性能,而非跨介质操作所需的严格密封和耐压要求。
实现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