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技术介绍了一种创新的生态护坡技术体系,该体系以竹木框架为核心,结合高效施工工艺,旨在实现边坡的快速稳定防护和生态恢复。该技术体系通过绿色施工方法,有效促进边坡的生态平衡和环境美化。
背景技术
随着现代社会的快速发展,人类对自然环境的依赖和破坏日益加剧,生态理念逐渐受到广泛关注。在土木工程领域,目前主要使用混凝土框格梁和混凝土拱形骨架作为边坡的主要防护手段。然而,这种传统的防护方式不仅施工复杂、成本高昂,而且与生态边坡的绿色修复理念相悖。混凝土结构虽然坚固,但缺乏生态适应性,无法为植物提供良好的生长环境,导致植被难以覆盖,生态恢复缓慢。在这样的背景下,寻求更为生态友好的边坡防护和修复方法,以实现边坡的稳定与生态的和谐共生,就显得尤为重要。生态边坡修复技术体系旨在使用生态材料作为主体结构,配合边坡植草技术,形成一种施工简单、成本低的生态边坡修复技术,以达到边坡稳定与复绿的双重目标。
竹材和木材是一种天然材料,具有生产成本低、无污染等特点。形成的竹木框架也是一种绿色环保的结构体系,材料不仅具有固碳性能,在装配过程中也减少了碳排放。木材的主要成分为木质纤维素,当木材腐化后,可被土壤里的微生物分解,形成土壤有机质,进一步促进植物根系生长。
因此,本发明提出了一种基于竹木框架的生态护坡技术体系及施工方法,尤其是创新性地将土力学中计算土压力的方法推广开来,并结合材料力学,提出了依据边坡坡度、竹木框架与竖直线之间的倾角、竹木框架中填土的重度与内摩擦角、竹木框架与填土之间的摩擦角,从而计算出所采用的竹、木材料单元应具有的强度的算法,旨在结合材料科学和生态修复技术,开发出一种符合可持续发展理念的新型边坡修复技术。该技术体系中,所述的竹木框架的主体结构为竹、木材料单元;施工时,在坡面满足安全的前提下对坡面进行清坡,使坡面平整度保持一致,现场使用竹、木材料单元,沿材料长度方向切锯成80-400mm宽的板条,将切割完成的构件按设计形状拼装成框架,其中在节点处采用角码和自攻螺丝进行连接。将拼装完成的框架搭在坡面上,使用锚钉进行框架的固定,固定后检查框架有无松动之处。在框架内进行植物防护前,必须准备好土壤,土壤应拌合有为植物提供肥力的肥料,在框架内填入拌合肥料后的土壤,将搅伴均匀的种子均匀洒播在泥土表层。条件允许的可以用钉耙将种子翻动至表土下2~3厘米,避免种子被水冲刷流失。最后为植物种子浇水并覆盖遮阳网以防止水分的快速蒸发。
该技术体系的全部内容及流程是低成本、快速且绿色的,这一技术的研发和应用,为边坡生态功能的快速恢复、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持。
实现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