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技术涉及光伏支架技术,特别是一种结合固定支架基础和边锚桩的光伏柔性支架系统。该系统通过合理结构设计,实现了固定支架与柔性支架的高效结合,优化了光伏系统的稳定性和灵活性。
背景技术
软土区的渔光互补光伏项目及近海滩涂光伏项目常采用光伏柔性支架系统,光伏柔性支架具有大跨度、高净空、低成本、环境友好等优势,可以更好地与光伏与渔业、光伏与农业、光伏与养殖业、光伏与林业、光伏与治沙的结合。软土区使用光伏柔性支架需要设置边锚桩承担上部拉索的水平横向荷载和上拔力,因软土区桩体水平承载力较小,故边锚桩所需直径较大、入土深度较长。造成巨大的经济浪费。
现有的柔性光伏支架边锚桩方案主要有桩基方案和斜桩方案。桩基方案应根据场地条件、地质情况、桩顶荷载及《建筑桩基技术规范》、《太阳能发电站支架基础技术规范》等来确定桩径、桩长及入土深度,但是通常情况下确定的桩径较大、桩长较长、入土深度较深,造价较高。斜桩方案就是斜桩与斜拉杆保持同一角度,利用桩基抗拔来满足拉杆受力,而且该方案桩基不受水平力作用,理论上可减小桩型,降低工程造价;但斜桩施工需保持与斜拉杆同一轴向,而且斜桩施工难度大,暂无专用设备,施工时可能出线断桩、无法下沉情况。
现有的柔性光伏支架边锚固桩都夯入地下,仅作为柔性光伏支架斜拉索或斜拉杆锚固所用,作用单一且桩径较大、现场施工困难、造价较高,锚固桩上部空间资源浪费,发电效益不能够最大化。目前的光伏固定支架系统和光伏柔性支架系统都独立使用,即某个区域独立使用固定支架系统,某个区域独立使用柔性光伏支架系统。
有鉴于此,发明人期望设计一种利用固定支架基础作为边锚桩的光伏柔性支架系统。
实现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