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介绍了一种适用于山区变电站的构筑物基础结构,该结构无需进行填土作业。结构包括框架柱基础、框架柱、梁板结构、构筑物基础和设备基础。框架柱基础沿纵向和横向排列在原始天然坡地上,底部深入至坡地下方的持力层。框架柱浇筑在框架柱基础上,与横向主框架梁构成横向主框架,其纵向间距与变电站出线构架、母线构架的间距相匹配。梁板结构浇筑在框架柱顶部,与构筑物基础和设备基础一起,与梁板结构一体浇筑成型。这种结构整体性好,具有强大的抗拔和抗倾覆能力,沉降均匀,大幅减少挖土和回填量,避免了填方边坡支护结构、构筑物基础及地基处理的需要。
背景技术
随着工、农业和城镇化发展的需要,建设用地越来越紧张。在以高原、山地地貌为主的山区变电站建设条件越来越差,由于原始地形高差大,变电站场地平整常常出现大挖大填、土石方量较大和挖填方边坡较高的情况。
如图1至图3所示,在传统设计方法中,山区变电站场地平整采用土石方就地平衡,用挖方区开挖的土石方填筑填方区,填方区边坡采取自然放坡或挡土墙支护处理。当采取自然放坡时,为保证填方边坡稳定,需要根据填土性质采取合适的放坡系数,因此填方边坡需要大量的填方和占用较大的用地面积;当采取挡土墙支护时,挡土墙工程量较大,当填方较高时往往需要采用钢筋混凝土挡土墙。为了避免填方区场地不均匀沉降的影响,保证变电站设备安全稳定运行,填方区的主要的构筑物(如出线构架、母线构架、设备支架)采用桩基础或超深换填进行地基处理。由于土石方回填施工受填料类别、粒径、级配、含水率、施工时的天气等诸多因素影响,土石方回填质量很难达到设计要求,填方区场地不均匀沉降、电缆沟断裂、站区路面开裂、围墙不均匀沉降、边坡塌陷或挡墙倾斜等质量问题时有发生。因此,采用传统设计变电站填方区,占地面积大、工程量大、造价较高、质量可控性差、环境效益差,有必要对此进行研究改进。
在山地变电站建设中,要尽可能地减少对原始地形的改造,减少对于山体、植被和水文的破坏,就必须实现地形利用最大化—尊重地形、依山就势,最大程度保留原有山地地形,把对原始场地的改造降至最低,减少土石方挖填,实现土石方局部就地平衡,节约土地资源、保护生态环境、减少填方区的地基处理费用,有效增强投资和施工质量的可控性,取得较好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打造具有山区特点的高品质变电站建设项目。
实现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