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技术属于超声成像剂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微囊超声造影剂及其制备方法。所述方法是将蒿本内酯溶于有机溶剂中,然后将碘海醇分散于有机溶剂中,加入牛血清蛋白得到碘海醇的有机溶液,作为油相;在将λ‑角叉菜胶溶解热水中作为水相,混合后超声,制得水包油的初级乳液;过膜,离心,水洗,冷冻干燥,即得。经过加速试验验证,造影剂中活性成分的有关物质的含量显著降低,储存稳定性得到显著提升,并用于临床中,满足了更高标准的质量控制要求。
背景技术
超声造影剂经过静脉注入体内后,可以增强超声影像的对比度,能够区别正常组织与病变组织血流灌注的细微变化,能够检测机体深层组织器官中小血管内血液流动情况。目前应用较为广泛的超声造影剂通常是指内含气体的直径为2微米至8微米的微囊泡,壳体材料可以采用蛋白、脂类、表面活性剂、糖类或聚合物,气体可以采用二氧化碳、空气、氧气以及氟碳气体等。微气泡内部包裹的气体可以改变组织器官对超声的散射、衰减以及超声在组织中的传播速度和非线性效应等,显著增强其回声图像信号,大大提高诊断的敏感性与特异性,弥补常规超声诊断的缺陷与不足,使超声诊断领域有了更大的发展。
公开号为CN105833302A的中国专利公开了一种造影剂及其制作方法,按重量份数计:叠氮磷酸二苯酯2~4份、二棕榈酰磷脂酰胆碱8~12份、磷脂3~5份、胆固醇2.5~3.5份、黑色素1.5~2.5份和全氟丙烷8~15份,磷脂是PEG化的磷脂。
公开号为CN110639032A的中国专利公开了一种高频超声造影剂,由脂质外壳和气体内芯组成,所述脂质外壳由磷脂、稳定剂和海藻酸钠组成,所述脂质外壳表面通过酰胺键连接有超顺磁性颗粒,所述磷脂为羧基化的DSPC、DPPC、DSPE、DPPE、DSPE-PEG2000的一种或几种,所述稳定剂为PEG4000、F68、PEG40s的一种或几种。但上述超声造影剂存在问题并没有被很好的解决。
蒿本内酯(Artemisinin)是一种从青蒿(Artemisia annua)中提取的天然化合物,是治疗疟疾的主要药物之一。它最初由中国药学家屠呦呦发现,并获得了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蒿本内酯及其衍生物在抗疟疾领域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蒿本内酯是一种含有内酯环的化学物质,属于倍半萜类化合物。其化学结构独特,具有高度的抗疟疾活性。它的作用机制是通过与疟原虫中的铁结合,形成自由基,破坏疟原虫的细胞膜,进而杀死疟原虫。蒿本内酯的抗疟疾效果十分显著,尤其对耐药性疟疾具有较好的疗效。此外,蒿本内酯的潜在抗病毒、抗肿瘤作用为其在其他领域的研究提供了广阔前景。
筛查输卵管性不孕常用的方法是子宫输卵管造影检查(hystero salpingography,HSG),该检查能够帮助诊断和区分子宫及输卵管的相关疾病。然而,HSG检查过程中常会出现造影剂逆流这一并发症,造影剂可能会沿着异常路径进入子宫肌层、盆腔、淋巴系统或血管,引起中心静脉逆流,进而导致患者出现腹痛、恶心呕吐等症状,严重时甚至可能引发肺小动脉栓塞、器官衰竭或死亡。
实现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