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技术公开了贝沙罗汀在制备抗PRRSV或治疗猪蓝耳病的药物中的应用。本发明提供现有抗肿瘤药物贝沙罗汀的新应用,发现贝沙罗汀具有抗PRRSV作用,能显著抑制PRRSV的增殖和复制,降低PRRSV‑N蛋白的表达以及PRRSV的感染力;同时还具有广谱的抗PRRSV作用,能抑制多种不同致病性的PRRSV毒株,尤其是针对高致病性HP‑PRRSV具有显著的抗病毒效果;并且几乎不具有细胞毒性,能够更好地用于抗PRRSV感染,缓解猪蓝耳病。由于贝沙罗汀分子量小,极易穿过细胞膜进入细胞内发挥抗病毒作用,因此无需载体递送到细胞内,为研制更多抗PRRSV的新型药物奠定了基础,为防治猪蓝耳病提供更多的方法手段。
背景技术
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Porcine reproductive and respiratory syndrome,PRRS)是一种由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Porcine reproductive and respiratorysyndrome virus,PRRSV)引起的具有高度传染性的猪病毒感染性疾病,俗称“蓝耳病”,PRRS于20世纪80年代末在美国首次被报道,对世界养猪业危害极大的病原体之一。该病感染猪群会引起发热,呼吸困难以及四肢皮肤出现斑点样充血或发绀,甚至死亡,感染母猪后导致流产,对猪群的健康造成很大危害,严重损害了养猪业的经济利益。2006年4月,我国江西省爆发了高致病性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Highly pathogenic porcine reproductiveand respiratory syndrome virus,HP-PRRSV),之后该病迅速传播全国多个省市,其流行面积广阔且各个年龄段的猪群均有发病。到目前为止,全国大部分生猪养殖地区仍然受到该病的威胁,发病率一般在50%以上,病死率在20%~100%之间。
PRRS是一种免疫抑制性疾病,PRRSV可以靶向宿主免疫细胞,削弱宿主的防御能力,导致对初级和次级病原体的易感性增加,这些病原体可以影响猪群的生长效率,并增加发病率和死亡率。为控制我国PRRS的流行,利用我国首个PRRSV分离株CH-1a研制了灭活疫苗,并于2000年经注册后投入猪场使用。2007年,从CH-1a分离株衍生的减毒活疫苗也获准在中国注册。在非典型PRRS爆发后不久,中国利用分离病毒(JXA1)开发了灭活疫苗。然而,这些疫苗控制PRRS的效果都不尽如人意,在接种疫苗的猪场中,与妊娠母猪生产失败和哺乳仔猪呼吸紊乱相关的临床病例频繁发生,并不能像预期的那样提供有效的临床免疫保护。总的来说,现有的疫苗并不能有效防控PRRS,因此寻找有效的抗PRRS病毒药物显得尤为重要,这有可能是防控PRRS的一种新策略。
由于现有的商品化疫苗免疫效果不佳,疫苗对毒株间的交叉保护能力并不完全,且弱毒疫苗在猪体内复制的过程存在病毒毒力返强及与野毒重组成新毒株的可能,目前也十分缺乏能抗PRRSV药物。因此,开发更多的、安全、高效、广谱的抗PRRSV药物具有重要意义。
实现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