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技术涉及生物医药领域,特别涉及抗VLA4治疗通过抑制γδ T细胞迁移至中枢系统在抗抑郁中的应用。本发明利用抗VLA4抗体治疗减少γδ T细胞向小鼠脑膜和脑实质的浸润,揭示了抗VLA4抑制外周T细胞的迁移可阻断CUMS诱导的抑郁样行为,为治疗抑郁症提供一种新的策略。
背景技术
(一)γδ T细胞与中枢神经系统相互作用
γδ T细胞分布于多种淋巴和非淋巴组织中,是多种疾病的早期应答细胞,前期研究已证实其在感染、癌症、自身免疫性疾病和组织维护中发挥重要作用。γδ T细胞是表达T细胞受体γ链和δ链并构成γδ T细胞受体(TCR)的T淋巴细胞。与常规αβT细胞和B细胞一样,γδ T细胞利用V、D、J基因重排来表达各种TCR进行抗原识别。虽然γδ T细胞在血液和淋巴组织中的数量很少,但它们在屏障组织中很丰富,并且在感染期间它们在血液中的频率会急剧增加。利用γδ TCR链的不同V区,不同亚群的γδ T细胞驻留在脑膜、皮肤、肺、肝脏、腹腔、脂肪组织、子宫、舌、肠、血液以及次级淋巴器官中,这取决于出生前后γδ T细胞的发育时序。根据发育过程中TCR信号强度,γδ T细胞根据产生的细胞因子类型分化为两个主要效应亚群:干扰素-γ(IFN-γ)和白细胞介素17(IL-17)(γδ T17细胞)。γδ T细胞可以参与即时免疫反应,因为它们具有直接的抗原识别、广泛的分布、γδ TCR的多种配体以及先天受体的表达。事实上,大量证据表明,γδ T细胞在感染、肿瘤、自身免疫和免疫监视中发挥着关键作用。
过去几十年来,人们传统上认为中枢神经系统(CNS)具有免疫特权特性,因为它受到血脑屏障(BBB)的保护,而血脑屏障的特点是白细胞粘附分子表达低以及脑毛细血管内皮细胞之间紧密连接。然而,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CNS和免疫系统可以直接相互作用。研究报道脑膜T细胞被证实能分泌白细胞介素4(IL-4)、白细胞介素13(IL-13)和IFN-γ,这些因子在学习、长期记忆和社会行为中发挥重要作用。更重要的是,新的证据表明脑膜γδ T细胞在维持神经系统稳态方面发挥关键作用。这些发现表明γδ T细胞在神经元-免疫相互作用中发挥着复杂的作用。
(二)γδ T细胞在神经系统疾病中发挥重要作用
Ribot团队和Kipnis团队的两项出色研究发现,脑膜γδ T细胞可以分泌IL-17来调节短期记忆和焦虑样行为。缺乏γδ T细胞和IL-17的小鼠在Y型迷宫和Morris水迷宫测试中表现出短期记忆受损。γδ T细胞衍生的IL-17能够调节海马中神经营养因子(BDNF)的表达,而BDNF能够调节短期记忆相关神经元的突触可塑性。另一方面,与WT小鼠相比,TCRδ-/-
小鼠和脑脊液(CSF)中注射了抗TCRδ抗体的WT小鼠在高架十字迷宫测试和旷场中表现出降低了焦虑水平,表明脑膜γδ17 T细胞控制焦虑样行为的发生。总之,这些数据表明脑膜γδT17细胞在短期记忆和焦虑样行为中具有关键作用。最近,研究表明长期压力可以导致易感个体出现肠道菌群失调和乳酸菌数量下降,同时促进肠道γδ T细胞和γδ17 T细胞增加,这些细胞迁移至脑膜促进神经病理和抑郁行为的发生。与WT小鼠相比,TCRδ-/-
小鼠和外周注射了抗TCRδ抗体的WT小鼠可阻断CSDS诱导的社交回避行为和抑郁行为。综上所述,表明γδ T细胞及其产生的炎症因子参与了小鼠的行为发生。
(三)γδ T细胞在抑郁症中发挥关键作用
抑郁症是临床常见的精神疾病,具有高患病率、高致残率、高死亡率的特点。抑郁症已成为仅次于心血管疾病的全球第二大负担疾病,给社会和经济带来了沉重的负担。尽管抑郁症病理机制被广泛报道,但其具体发病机制至今仍未完全阐明。近年免疫失调诱导抑郁症发生受到广泛关注,临床研究显示抑郁症患者外周血T细胞比例升高,且与抑郁症的严重程度显著相关,动物实验发现抑郁症模型小鼠γδ T细胞亚群比例显著升高;异常的T细胞激活导致小鼠出现抑郁样行为。由此可见,T细胞及其产生的炎症因子失调与抑郁症密切相关。
抑郁症以显著而持久的心境低落为主要临床特征,属于中医学的“郁证”范畴,是以情志不舒、气机郁结引起的病证。抑郁症的临床治以疏肝解郁为主。逍遥散出自宋《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全方由柴胡、白芍、当归、白术、茯苓、炙甘草、生姜、薄荷八味中药组成,具有疏肝解郁、健脾和营功效,是疏肝健脾解郁的代表名方。逍遥散治疗抑郁症的作用已获得广泛认可。多个团队开展的临床试验结果显示逍遥散治疗轻中度抑郁症患者的疗效显著,且不良反应较少;大量基础研究表明逍遥散能够明显改善抑郁动物的抑郁样行为。临床数据显示,与西药的抗抑郁治疗相比,逍遥散具有更明显的HDRS和SDS量表评分改善作用。
抑郁症的临床治疗以缓解抑郁症状为主,社会活动和心理疏导为辅。抗抑郁药物治疗(如选择性血清素再摄取抑制剂、三环类抗抑郁药和新型药物等)和心理治疗是目前抑郁症的主要治疗手段。然而,研究发现,临床抗抑郁药物起效缓慢、疗效不足,对心血管系统、内分泌系统和中枢神经存在一定不良反应,探究抗抑郁药物作用靶点和开发新型高效安全的抗抑郁靶向治疗药物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和临床应用价值。
实现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