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技术涉及冠心病治疗中药复方技术领域,是一种用于改善心脏功能的药物组合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原料药包括桂枝、石菖蒲、党参、山萸肉、红景天、茯苓、代赭石和炙甘草,本发明主要采用明确通阳大法,以桂枝为君药,臣以菖蒲,通阳开窍,参合党参、山萸肉通阳助阳,起效迅捷。桂枝、菖蒲、茯苓相伍亦可化痰浊瘀血,充分发挥通阳宣痹,化痰祛瘀之能,佐以红景天消除宿血,党参、山萸肉扶正亦可弥补伤正之弊,凸显本方解决本虚、标实轻重之别。不同于诸多单纯化痰活血方,本发明所述药物组合各药味配伍精当,共同发挥协同增效作用,具有温阳宣痹,行气、活血、通络的功效,可显著改善心脏功能,对“痰瘀互结”型冠心病有良好的治疗效果。
背景技术
冠心病是由冠状动脉血管发生动脉粥样硬化病变而引起血管腔的狭窄或阻塞,引发心肌缺血、缺氧或坏死而导致的心脏病,主要包括稳定型心绞痛、不稳定性心绞痛以及心肌梗死等类型。有研究表明,到2040年,冠心病将是105个国家和地区最高的致死因素,其中心肌缺血是最主要诱因。目前,心血管疾病在中国的致死率已居于首位,高于肿瘤及其他疾病。
目前,西医针对冠心病患者主要以长期药物治疗,控制缺血症状、降低心肌梗死和死亡的发生,包括服用双联抗血小板药物至少12个月,其他药物包括B受体阻滞剂、他汀类药物和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ACEI)/血管紧张素受体拮抗剂(ARB),严格控制危险因素,进行有计划及适当的运动锻炼等,必要时进行冠脉血运重建术治疗,包括经皮冠脉介入治疗(PCI)和冠脉旁路移植术(CABG)。但是,西医二级预防用药治疗存在诸多不良反应,如长期服用他汀类药物可使骨骼肌发生病变,进而引发肌肉疼痛;长期服用抗血小板聚集药物,可引发消化道出血;多种药物联合应用会增加肝功能异常的风险。中医理论具有其独特的视角与优势,中医辨证论治,可对证治疗,充分发挥中药多靶点、整体调节的特色优势,在临床治疗这一类心血管疾病得到了优异的疗效,特别是在改善冠心病患者心脏功能方面有显著效果。
公开号为CN114767816A的中国专利申请文献公开了一种治疗冠心病的中药组合物及其制备方法,其包括:丹参5~35份、毛冬青5~30份、益母草5~30份、郁金5~10份、猪蹄甲5~10份、砂仁4~7份、檀香5~10份、月季花5~10份和三七参4~7份。
公开号为CN116036220A的中国专利申请文献公开了一种用于治疗冠心病的中药制剂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包括:红景天18~25份,山楂7~20份,当归5~15份,党参5~15份,黄芪10~20份,红花5~15份,甘草5~12份,香附5~15份,丹参8~20份,泽泻10~20份,茯苓8~20份,半夏7~20份,白术5~15份,何首乌5~15份,姜黄5~20份,白芍5~15份。
公开号为CN118767063A的中国专利申请文献公开了一种治疗心血管疾病的中药组合物、制备方法及应用,所述中药组合物包括黄芪、三七、丹参、桃仁、瓜蒌、大黄、菝葜和白子菜。制备方法包括先将黄芪、三七、丹参、桃仁和菝葜提取,得提取液;然后将瓜蒌、大黄和白子菜酶解,得酶解液;最后将提取液和酶解液混合,浓缩干燥即得。以适量比例的菝葜和大黄在方中与其他药味配伍,具有明显的协同作用,对调血脂、改善血液流变学方面有明显的效果,疗效显著,配伍简单,为心血管疾病患者的治疗提供了一种新的方案,具有实际的应用价值。
冠心病属中医“胸痹”、“心痛”范畴,中医认为冠心病属本虚标实之证。《金匮要略》提出胸痹的主要病机是“阳微阴弦”,尤在泾阐释为“阳主开,阴主闭,阳虚而阴干之,即胸痹而痛”。《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年四十而阴气自半”,《类证治裁》:“胸痹,胸中阳微不运,久则阴乘阳位而为痹结也”。历代论述均凸显了阳气不足是冠心病的主导因素,作为病理产物的痰浊瘀血当为“标实”。西北地区偏于寒湿,温通阳气是常用治法,对于冠心病更是如此。既往胸痹经典处方《枳实薤白桂枝汤》、《瓜蒌薤白白酒汤》确有其精妙之处,但是在临床应用中仍存在一些问题:(1)白酒在临床及科研应用有诸多不便。(2)瓜蒌,甘,微苦,寒。归肺、胃、大肠经,如不配合白酒,难免有伤阳之弊。《本草新编》云:“盖栝蒌实,最消人之真气,伤寒结胸,乃不得已用之也。”《施今墨药对》亦云:“瓜蒌质体油润黏腻,能行善守,易于助湿碍胃恋邪”。
因此,本发明拟通过调整中药用药方案,通过温通阳气的治法,实施一组均有改善心脏功能的药物组合。
实现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