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技术公开了一种贝莱斯芽孢杆菌HY16及其应用,所述贝莱斯芽孢杆菌(Bacillus velezensis)HY16的菌种保藏编号为CGMCC No.31645。本发明提供的贝莱斯芽孢杆菌HY16属于芽孢菌属,具有良好的生物安全性,其与物理及化学等控藻方式相比,不会造成二次污染,对生态环境友好,且与当前的环保理念相契合。本发明首次同时将贝莱斯芽孢杆菌工业化生产制备工艺与其控藻应用方案相结合,具有巨大的市场转化潜力和应用价值,河道控藻实验结果显示,其溶藻率可达96%以上。使用贝莱斯芽孢杆菌HY16制备而成的微生物菌剂,性质稳定,安全环保,应用简单,且能够有效对爆发蓝藻的水体进行生物控制和修复,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和价值。
背景技术
水体富营养化导致有害藻华(Harmful Algal Blooms,HABs)的广泛发生,其中蓝藻水华是最常见的类型,而铜绿微囊藻是一种淡水中常见的蓝藻,当铜绿微囊藻在富营养化的水体中大量繁殖时,会导致水体变质,形成所谓的“水华”,铜绿微囊藻的过度繁殖是全球水环境问题之一,已成为许多淡水和沿海水域富营养化现象的主要原因。由于人类活动引起的水体污染和全球气候变化等综合因素,有害蓝藻水华(Harmful CyanobacterialBlooms,HCBs)的爆发频率和持续时间在全球范围内呈上升趋势。Harke与Ndlela等人分别于2015年和2016年对257个国家和地区的水华爆发信息进行了统计,发现全球有108个国家和地区报告了微囊藻水华的发生,而在非洲,在非洲有约占被统计国家数量39%的国家存在关于蓝藻水华研究信息,其中11个国家有与蓝细菌水华相关毒性与理化参数的记录。此外,中国的研究显示,自1970年至2015年间,沿海地区的有害藻类水华发生频率以每十年40±4%的速度增加,并与平均升温速率显著相关。
蓝藻水华的发生引发了一系列生态、经济和健康问题,包括破坏水体生态平衡、影响饮用水质量、产生藻毒素以及造成经济损失等。因此,研究安全、环保且高效的控制和杀灭铜绿微囊藻的方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目前,治理蓝藻水华的方法主要包括物理法、化学法和生物法。物理方法如遮光、捕捞、超声、气浮、过滤和沉降等,化学方法则包括化学药剂氧化、混凝、电化学和光催化等。然而,物理和化学方法在施工方式、成本、效果及可能引发的二次污染等方面存在诸多局限。
在众多控制藻类的方法中,生物控藻技术尤其受到关注,尤其是微生物法。微生物控藻不仅效果显著、成本低廉,而且符合当前的环保理念,具有良好的生态友好性。这一技术的发展与应用前景广阔,因而筛选和开发高效的控藻微生物菌剂与方案具有重大意义。
实现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