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技术公开了蟾酥、蟾酥活性成分及蟾酥活性成分组合物在缓解炎症痛、骨癌痛中的应用,属于蟾酥镇痛活性成分研究技术领域。本发明发现了蟾酥药材能够缓解炎症痛及骨癌痛并明确了其发挥药效的主要活性成分为华蟾酥毒基与酯蟾毒配基;华蟾酥毒基与酯蟾毒配基在一定配比范围内具有较好的镇痛效果,华蟾酥毒基与酯蟾毒配基质量比为4∶5~5∶1时可以缓解炎症疼痛,华蟾酥毒基与酯蟾毒配基质量比为1∶10~5∶1时可以缓解骨癌疼痛,并给出了活性成分华蟾酥毒基与酯蟾毒配基可以成为濒危药材蟾酥缓解炎症疼痛和骨癌疼痛替代品的启示;此外,本发明首次发现了酯蟾毒配基的镇痛作用与吗啡相似,且无成瘾性,提示其有望开发为新型镇痛药物。
背景技术
传统中医药在恶性肿瘤和癌痛的防治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先后发现了一批抗癌、镇痛效果显著的中药,如蟾酥、苦参碱、华蟾素等,其中蟾酥效果较为显著。蟾酥为蟾蜍科动物中华大蟾蜍(Bufo bufo gargarizans Cantor)和黑眶蟾蜍(Bufo melanostictusSchneider)耳后腺的分泌物,其性味甘辛、温,有毒,具有解毒、消肿、醒神、开窍、强心和止痛等作用。被列入中国药典的蟾酥,作为治疗心血管疾病、炎症性疾病、癌症和慢性疼痛的药物已经使用了几个世纪。但是以蟾酥制成的复方蟾酥膏主要用于肺、肝、胃等多种癌症引起的疼痛,对于治疗骨癌疼痛鲜有报道。
目前,蟾蜍面临资源紧张和商品价格昂贵的问题,供需矛盾巨大。因此,为了保护生态环境,减少蟾酥镇痛药物的成本,降低蟾酥镇痛药物价格,研究蟾酥的镇痛活性成分用以代替蟾酥药材意义重大。
骨癌痛(Cancer-inducedbone pain,CIBP)是指由骨转移引起的疼痛或由原发骨肿瘤引起的严重而常见的疼痛。70%的晚期癌症患者经历癌性疼痛;超过80%的疼痛归因于转移性癌症引起的骨痛。
骨癌痛是目前最严重、最顽固的癌痛类型。目前,癌痛治疗遵循国际三阶梯疗法,该策略基于从非阿片类药物到弱阿片类药物再到强阿片类药物的三步止痛阶梯。非阿片类镇痛药用于第一步,包括对乙酰氨基酚和非甾体抗炎药,适用于轻微疼痛;弱阿片类药物用于第二步,包括曲马多、氢可酮和可待因等,适用于轻度至中度疼痛;强阿片类药物用于第三步,包括吗啡、芬太尼、丁丙诺啡和他喷多等,适用于中度至重度疼痛。
非甾体抗炎药存在“天花板”效应,且长期用药会导致肝功能损害。阿片类药物具有高度成瘾性,过量使用可能致命,服用阿片类药物治疗慢性疼痛的患者会迅速产生镇痛耐受性,随着时间的延长,往往无法达到同样的疼痛缓解效果。此外,阿片类药物可以减缓或阻止骨重建,甚至增加骨脆性,给正在接受骨癌痛治疗的患者增加额外负担,阻碍骨癌治疗。
综上,急需开发安全性佳且镇痛效果强、无成瘾性的药物来治疗骨癌疼痛。文献报道蟾酥可用于缓解癌痛,但对于骨癌痛的治疗鲜有研究,且尚无其有效成分筛选和成瘾性研究,因此,本发明拟研究蟾酥缓解骨癌痛的作用并明确其发挥药效的活性成分用以代替蟾酥药材。
实现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