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申请公开了半乳糖缺失IgA1特异性抗体或其抗原结合片段及其相关生物材料与应用,属于抗体技术领域。本申请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是如何获得高特异性的anti‑Gd‑IgA1抗体。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申请提供抗体或其抗原结合片段,所述抗体或其抗原结合片段包含SEQ ID NO:1第1‑122位所示的重链可变区和SEQ ID NO:2第1至109位所示的轻链可变区。与现有抗体KM55相比,所得抗体具有与抗原亲和力高的优势,有望更有效地用于IgA肾病的诊断、监测治疗疗效和判断预后等。
背景技术
IgA肾病是全球最常见的原发性肾小球疾病,也是造成青壮年尿毒症的最常见病因。既往基于支持治疗及糖皮质激素为基础的免疫抑制方案对于患者预后改善有限。近年来,随着对IgA肾病发病机制的认识不断增加,以单克隆抗体、融合蛋白、小分子药等靶向B细胞/浆细胞减少致病性IgA产生等关键环节的靶向治疗手段相继涌现,并且已陆续获批用于临床。当前,IgA肾病正在经历由传统激素免疫抑制治疗向靶向治疗时代的转变。然而,由于缺乏特异性无创诊断方法,相较于IgA肾病靶向治疗手段的快速进展,其诊断仍依赖于肾穿刺活检,治疗及预后监测仍依赖于蛋白尿、肾功能等传统临床指标,两者形成鲜明对比。肾脏疾病全球改善预后(Kidney Disease: Improving Global Outcomes, KDIGO)指南指出这些传统临床病理指标并非基于发病机制或治疗靶点开发,因此无法用于指导靶向治疗药物选择,也无法用于早期疗效判断。临床上,IgA肾病新型治疗药物种类繁多、费用高昂等问题使得亟需建立基于发病机制和治疗靶点的生物标志物的无创评价方法,以改善IgA肾病的诊断、监测治疗效果和判断预后。
IgA肾病以IgA1分子为主的免疫复合物在肾脏沉积为典型病理表现。IgA肾病患者中IgA1分子存在半乳糖修饰缺失,形成半乳糖缺失IgA1(galactose-deficient IgA1, Gd-IgA1)是导致IgA肾病发病的关键环节。据此,提出IgA肾病发病的四重打击学说:Gd-IgA1升高(第一重打击),导致anti-Gd-IgA1抗体产生(第二重打击),两者形成免疫复合物沉积在肾脏(第三重打击),激活补体等炎症反应损伤肾脏(第四重打击)。人IgA1分子重链恒定区1(CH1)和恒定区2(CH2)之间存在由19个氨基酸构成的铰链区,其是由脯氨酸(Pro)、苏氨酸(Thr)、丝氨酸(Ser)串联重复构成的序列,每段铰链区包含6个Ser/Thr潜在的O-糖基化修饰位点(星号位置)VPST*PPT*PS*PS*T*PPT*PSPS。正常情况下,IgA1分子O-糖链核心糖N-乙酰半乳糖胺(N-acetylgalacosamine, GalNAc)会在N-乙酰半乳糖胺转移酶(N-acetylgalactosaminyltransferase, GalNAcTs)催化作用下连接至Ser/Thr位点,在此基础上半乳糖(galactose, Gal)可通过β1,3键连接到GalNAc上,唾液酸(sialic acid,SA)通过α2,6键或α2,3键连接到GalNAc或Gal上,由此而形成六种不同糖型结构。IgA肾病患者外周血IgA1分子铰链区存在半乳糖修饰缺失,进而暴露O-GalNAc(Tn抗原)形成Gd-IgA1。Gd-IgA1在IgA肾病患者外周血中显著升高,是影响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Gd-IgA1水平降低与治疗反应密切相关,是IgA肾病重要的无创诊疗标志物。
然而,既往有关Gd-IgA1的检测存在质谱检测大样本推广受限、蜗牛凝集素HAA(该凝集素可识别并结合Tn抗原)法测定较抗原抗体结合力差和天然凝集素批次效应大等诸多困难,研发高特异性anti-Gd-IgA1抗体一直是IgA肾病研究领域备受瞩目的核心问题。既往日本学者Yasutake J等免疫大鼠后利用杂交瘤细胞技术,筛选获得一个IgG2b型鼠源单克隆anti-Gd-IgA1抗体KM55。然而,KM55仅为科研用试剂产品,存在患者和健康对照检测值重叠率高、与抗原结合力差等问题,目前仍缺乏针对高特异性、高灵敏度的检测方法。随着抗体研发技术的发展,单B细胞测序在抗体发现和克隆筛选中呈现出巨大优势和潜力,为开发anti-Gd-IgA1单克隆抗体提供了新思路。
实现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