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技术涉及单克隆抗体及医药技术领域,公开了一种抑制寨卡病毒对血胎/血睾屏障的损害的单克隆抗体及其应用,是针对ITGB4抗原的单克隆抗体,氨基酸序列包括重链可变区和轻链可变区;重链可变区包括如SEQ ID NO.3所示的重链CDR1、如SEQ ID NO.4所示的重链CDR2、如SEQ ID NO.5所示的重链CDR3;轻链可变区包括如SEQ ID NO.6所示的轻链CDR1、如SEQ ID NO.7所示的轻链CDR2、如SEQ ID NO.8所示的轻链CDR3。本方案单克隆抗体7C3能够与ZIKV宿主细胞受体ITGB4结合,有效抑制ZIKV病毒感染宿主细胞,提高Ifnar1<supgt;‑/‑</supgt;小鼠A129感染ZIKV的存活率。且本方案7C3抗体能有效抑制ZIKV病毒感染对孕鼠胚胎或雄鼠睾丸的损伤。
背景技术
寨卡病毒(ZIKV)属于黄病毒科黄病毒属,基因组为单股正链RNA,是一种主要通过伊蚊传播的虫媒病毒,自然宿主尚不明确。ZIKV感染的潜伏期尚不清楚,一般为3-12天。ZIKV感染者中,有80%左右为隐性感染,只有约20%会表现轻微症状。寨卡病毒对血胎屏障的破坏机制极其复杂且具有特异性。研究表明,该病毒首先通过特异性结合滋养层细胞表面的受体进入细胞。病毒进入细胞后,不仅可以在滋养层细胞中进行复制,还会触发一系列炎症反应,导致细胞因子风暴,进而破坏细胞连接蛋白(如紧密连接蛋白、黏附连接蛋白等)的表达和分布。这种破坏使得血胎屏障的完整性受损,形成"漏洞",为病毒提供了更多穿越途径。更为严重的是,寨卡病毒感染会激活胎盘组织中的基质金属蛋白酶,这些酶会进一步降解细胞外基质,扩大屏障损伤。一旦突破血胎屏障,病毒便可直接进入胎儿循环系统,尤其容易侵犯神经前体细胞,导致胎儿发育异常,最终可能引发小头畸形等严重后果。
寨卡病毒对血睾屏障的破坏同样展现出其独特的侵袭性。寨卡病毒首先通过感染睾丸间质中的巨噬细胞和莱迪希细胞,引发局部炎症反应。这种炎症反应会导致多种炎症因子的释放,这些因子会损害支持细胞之间的紧密连接蛋白表达。同时,病毒感染还会导致活性氧(ROS)水平升高,进一步损害血睾屏障的完整性。一旦突破血睾屏障,寨卡病毒可以直接感染精原细胞和支持细胞,不仅影响精子的产生和成熟过程,还可能导致病毒在精液中的长期存在。研究发现,即使在急性感染症状消退后,病毒RNA仍可在精液中检出长达8个月之久,这种持续存在增加了性传播的风险。更重要的是,病毒感染可能导致睾丸组织的慢性炎症,影响睾酮的产生,最终可能导致男性生育功能障碍。
实现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