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技术方案涉及图像识别领域,旨在提升眼象图质量。该方案通过眼象图分类确定视角类别,并获取相应的识别参数,实现眼象图的精准识别与质量控制。
背景技术
中医目诊理论认为人眼眼球上的巩膜区域,即白睛区域上有人体五脏六腑的对应区域,白睛上的血脉、斑、丘、点以及白睛底色等特征能够反映人体的健康状态,因而采用中医目诊诊断人体健康状态时,要求充分暴露人眼的白睛区域,医者通过观察人眼白睛区域,实现对患者身体状态的诊断并给出相应的诊疗方案。
随着计算机、光学成像、机械等技术的发展,模拟中医师进行目诊诊断的智能分析系统被成功研制出来。该系统首先拍摄患者左右眼不同视角的眼象图,利用图像处理及计算机视觉技术对眼象图白睛区域进行特征提取,再结合中医目诊理论及人工智能技术分析眼象图及白睛上的特征,最终给出诊疗结果。其中,拍摄的眼象图质量对目诊分析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眼象图白睛的暴露程度直接影响目诊系统对相关特征是否存在的判断,例如白睛上的“黄斑”提示患者有湿象,而由于白睛暴露不充分导致“黄斑”特征未被识别,那么目诊系统就不会诊断出患者的湿象,从而影响诊断结果的准确性;另外,如果拍摄的眼象图受环境光源影响产生了偏色,使得白色的白睛底色变成蓝色、或者红色的血脉变成黯色,根据中医的五色理论,必然会对诊断结果造成极大的影响。因此,在目诊系统采集眼象阶段,对眼象图进行质控显得尤为重要。
现有的中医目诊仪缺乏自动眼象质控模块,对眼象图质量的把控依赖操作人员。通常一台目诊仪需要至少配备一个操作人员,并且该操作者不仅要熟练操作目诊仪,为了获得准确的诊断结果,还需要其能够判断眼象图质量,并对受试者进行准确的拍摄引导。一方面,人工质控眼象图的方式很容易受限于操作者个性且主观的判断,导致眼象质量参差不齐;另一方面,在引导受试者拍摄眼象的过程中,要求操作人员能够准确表达问题且让受试者积极配合,这不仅大大增加目诊仪操作者的工作负担,还会降低受试者的拍照体验,使得整个拍照过程耗时耗力,且获得的眼象图合格率低,标准不统一。
实现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