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技术涉及生物医药技术领域,特别是一种金属硼化物纳米材料在制备免疫抑制剂中的创新应用。研究揭示了该材料能催化细胞内含CH-O结构的化合物,有效抑制免疫反应,为免疫抑制剂开发提供新途径。
背景技术
免疫抑制剂是通过抑制或调节免疫系统的活性,从而防止异常的免疫反应引发组织损伤或器官排斥反应,在器官移植、自身免疫疾病、过敏、炎症性疾病等方面具有广泛应用。随着氨基嘌呤类药物的发现,免疫抑制治疗的探索进入了新的阶段。随后,环孢素的发现和引入被认为是免疫抑制剂发展史上的一个里程碑,它大大提高了器官移植的成功率,并使更多复杂的移植手术成为可能。近年来,免疫抑制剂的发展方向逐渐从非特异性抑制剂转向更精准的靶向疗法。随着我们对免疫系统分子机制的深入理解,新一代的免疫抑制剂(如单克隆抗体、免疫检查点抑制剂、mRNA,以及特异性针对细胞因子的药物)逐渐被开发,不仅提高了治疗的有效性,还减少了传统免疫抑制剂的副作用。因此开发新型的免疫抑制剂在临床医学领域具有重大意义。
与传统小分子药物免疫抑制剂相比,纳米免疫抑制剂的开发具有多方面的优势,特别是在药物递送、疗效和副作用控制等方面。目前纳米免疫抑制剂的开发主要聚焦在两个方面:①纳米材料作为载体递送免疫抑制药物,如环孢素A脂质纳米颗粒、mRNA脂质纳米颗粒、他克莫司聚合物纳米颗粒、金纳米颗粒载环孢素A等;②纳米颗粒本身具有免疫抑制活性。例如CeO2
纳米材料通过Ce3+
/Ce4+
之间的动态平衡,发挥持续的自由基清除作用,进而抑制炎症反应,降低过度的免疫激活[Biomaterials,29(18),2705-2709;Nanoscale,12(3),2243-2250];MnO2
,Pt,Pb及金属复合纳米材料等具有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可以催化超氧阴离子自由基(O2
-
),产生H2
O2
和O2
,抑制炎症[Small,13(36),1700611;ChemicalCommunications,46(16),2736-2738;ACS Nano,12(4),3567-3582];此外,具有过氧化氢酶活性的纳米材料如Fe3
O4
、碳纳米管(CNTs)和石墨烯量子点(GQDs)等可以催化H2
O2
,产生水和O2
,发挥抗氧化活性[Nature Nanotechnology,2(9),577-583;Chemical Reviews,120(6),3223-3266]。
然而,现有的具有免疫抑制活性的纳米材料均致力于降低细胞活性氧ROS水平,下调氧化应激,发挥抗氧化活性,进而产生免疫抑制效应。然而,生物体是一个氧化还原平衡的系统,其中氧化应激虽然已经被广泛研究,但是其对立面——还原应激仍处于初步研究阶段。通过调控还原应激,诱导免疫抑制效应还未有报道。
实现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