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技术涉及一种改性生物活性玻璃牙齿脱敏剂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属于生物医用材料技术领域。该方法通过将MBG纳米颗粒与盐酸多巴胺混合,并加入Tris-H溶液中,制备出具有优异脱敏效果的牙齿脱敏剂。
背景技术
牙本质过敏症是临床常见的一种口腔疾病,严重影响患者日常生活。常规的治疗方法主要通过堵塞暴露的牙本质小管或者阻断神经传递进而缓解不适,例如通过在牙本质小管内沉淀蛋白质阻塞牙本质小管的戊二醛类脱敏剂以及降低神经兴奋性的脱敏剂或者通过激光高热场烧灼牙本质表面堵塞牙本质小管。
生物活性玻璃(BG)与体液之间的离子交换可通过界面处的一系列生化反应诱导HA的形成,从而与骨骼和软组织形成牢固的化学键,刺激组织修复和再生。在牙体组织修复再生中BG也显示出良好的治疗效果,已经被证实其能够诱导矿物产生堵塞牙本质小管。介孔结构和孔体积的形成增加了生物活性并使纳米颗粒具有更高的生物活性,与BG相比,介孔生物活性玻璃(MBG)纳米颗粒具有更强的羟基磷灰石生成能力。
明胶(Gel)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常被用于材料表面改性。同时由于明胶具有更多的亲水基团,因此表现出较好的流动性,有利于改性后药物的扩散流动。
聚多巴胺(PDA)与天然贻贝中的重复的3,4-二羟基-L-苯丙氨酸(DOPA)序列都具有绝佳的粘附能力,利用聚多巴胺的这一特性可以构建牢固的改性涂层。
目前生物活性玻璃进入牙本质小管的深度有限,通常只能造成牙本质小管浅层矿物质生成阻塞牙本质小管因此这种脱敏效果很难在多变的口腔环境中维持较长的时间。另外,临床上常用的脱敏剂常被认为具有一定的微毒性,这被认为可能会对人体产生一定的危害。综上,临床上迫切需要寻找一种既能够长期封堵牙本质小管又具有生物相容性的材料,安全长期治疗牙本质过敏症。
临床上常用的Gluma脱敏剂主要依靠戊二醛诱导牙本质小管内血浆蛋白沉淀,从而保护牙髓神经免受外界刺激。尽管Gluma脱敏剂长期以来被认为对牙本质过敏症有效,但Gluma脱敏剂对酸蚀和机械摩擦的耐受性较差。更重要的是,Gluma脱敏剂不适合于人体长期脱敏。其他的脱敏方法例如激光脱敏因其产生的高热场可能会造成口腔组织损伤,也常被认为是一种具有风险的治疗方式。
因此,如何研发一种不受口腔内pH变化和机械摩擦的影响,实现敏感牙齿的安全长效脱敏的表面改性生物活性玻璃牙齿脱敏剂及其制备方法与应用是本领域技术人员亟需解决的问题。
实现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