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技术介绍了一种从黄蜀葵花中提取总黄酮的方法,步骤如下:A) 将黄蜀葵花粉碎,使用醇类溶剂进行提取,经过过滤和浓缩得到提取液;B) 使用大孔树脂对提取液进行纯化处理。
背景技术
黄蜀葵花,别名金花葵,属于锦葵科(Malvaceae family),是一种一年生草本开花植物。黄蜀葵花野生资源在上世纪80年代已濒临灭绝,后来被科研人员在深山中发现并培育壮大。目前,黄蜀葵花的人工地培主要分布在湖北、江苏、安徽、山东、海南、广西等地区。
黄蜀葵花以花入药,药食同源且具有保健功能,被生物界誉为“植物大熊猫”和“生命救心草”。现代医学研究结果表明,黄蜀葵花可显著增强人体抵抗力,调节人体免疫力、改善心脑血管及微循环功能,增强机体抗氧化和抗脑组织缺血缺氧能力。其所含总黄酮、全价蛋白质、有益微量元素、高聚糖胶、膳食纤维等,具有抗炎、镇痛,抗疲劳、抗衰老、抗癌、降血脂等功效。
总黄酮是天然酚类物质,广泛存在于自然界植物体内,可降低体内自由基,达到抗氧化目的。黄蜀葵花全株均含有黄酮化合物,是黄酮含量较高的植物之一,并且含量超出目前黄酮生产中常用原料大豆、银杏等数十倍。黄蜀葵花植株不同部位总黄酮的含量有所不同,花朵中含量最高,黄蜀葵花干花中总黄酮含量可高达3.97%。因此,如何开发此类化合物有效应用于治疗肿瘤疾病,如黑色素瘤,是研究的重要任务。
黑色素瘤(melanoma)指黑色素细胞肿瘤的恶性病变,即恶性黑色素瘤(malignantmelanoma,MM),良性病变则为黑色素细胞痣。黑色素瘤起源于神经嵴的黑素细胞,由其不受控制的转化和增殖引起。黑色素瘤是最具侵袭性和致命性的皮肤癌,其导致的死亡人数几乎占据皮肤肿瘤相关总死亡人数的90%。黑色素瘤比鳞状细胞癌和基底细胞癌等其他皮肤癌更危险的是它的转移能力,即使很薄的肿瘤也可以发生转移。黑色素瘤早期可通过淋巴道和血行转移扩散到肝脏、肺和大脑等其他器官,终末阶段则会发生脑转移,伴有全身转移的患者生存期不超过一年。黑色素瘤具有起病隐匿、发展迅速、转移性强、预后差、高复发的特点。
传统的浸提法常采用水为提取溶剂,可能导致黄蜀葵花中的粘液质以及水溶性成分如多糖、鞣质等大量浸出,既造成提取液粘稠度增大、过滤困难,又使提取物中杂质成分增加、总黄酮含量下降。即使使用醇类溶剂,仍存在提取时间长、提取效率低、溶剂消耗大的问题。常规的回流提取法通过提高温度、加大药材粉末与溶剂接触面积,增加黄酮类物质的浸出、提高提取效率。但较高温度环境也会导致部分黄酮类物质的分解与变质,导致有效成分的损失,并且导致工业化生产下的安全考量。酶解法可以通过酶解作用破坏植物组织细胞,促进黄酮类物质的溶解释放,提高提取效率。但也会因此导致部分黄酮类物质的降解,损失有效单体成分,且酶解工艺的灭酶环节也可能导致工业化生产下的安全考量。
因此,提供一种黄蜀葵花中总黄酮提取率高的方法是非常必要的。
实现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