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项创新涉及一种创新的利塞膦酸钠片剂及其制造工艺,属于骨质疏松治疗药物制剂技术领域。该利塞膦酸钠片剂包含利塞膦酸钠、磷脂、胆固醇、丙醇二酸以及药学上可接受的辅料。
背景技术
公开该背景技术部分的信息仅仅旨在增加对本发明的总体背景的理解,而不必然被视为承认或以任何形式暗示该信息构成已经成为本领域一般技术人员所公知的现有技术。
骨质疏松症是一种以骨量低下、骨微结构损坏,导致骨脆性增加、易发生骨折为特征的全身性骨病。随着全球人口老龄化的加剧,骨质疏松症的发病率呈显著上升趋势,给患者的生活质量带来了严重影响,并增加了社会医疗负担。因此,研发安全有效的抗骨质疏松药物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利塞膦酸钠作为第三代双膦酸盐类药物,已被广泛应用于临床治疗骨质疏松症,其通过抑制破骨细胞介导的骨吸收作用,有效提高骨密度、降低骨折风险,在骨质疏松症的药物治疗领域占据重要地位。
利塞膦酸钠在制备和贮存过程中,因其良好的水溶性和较强的吸湿性,常常面临引湿性问题,这给其片剂的生产、储存以及服用过程带来了诸多挑战。利塞膦酸钠的引湿性使其在环境湿度较高的条件下易吸湿,导致药物成分在片剂中的稳定性下降。吸湿后的利塞膦酸钠可能发生水解反应,从而影响药物的疗效。此外,吸湿还可能导致片剂的外观和机械性能的劣化,如变软、粘连、破碎或发生结块现象,影响片剂的外观和使用体验。
为了克服上述问题,传统的制备工艺往往采取以下措施:一是通过控制制备环境的湿度,尽量减少利塞膦酸钠暴露于高湿环境中;二是采用适当的辅料,如抗湿性较强的填料、吸湿性较低的辅料,以及一定的防潮包装材料;三是通过适当的包衣工艺,形成有效的隔湿屏障,防止药物与外界湿气接触。公开号为CN 101601661A的中国专利公开了一种利塞膦酸钠片剂,其通过粉末直接压片法制得,包括基于片剂总重的以下组分:利塞膦酸钠2~20wt%、填充剂70~90wt%、粘合剂3~6wt%、崩解剂2~8wt%、助流剂1~4wt%和润滑剂0.2~1wt%。该方案在制备过程中减少了高温高湿的干燥步骤,避免了由此而引入杂质,提高了药物的稳定性。公开号为CN 104721165 A的中国专利公开了一种利塞膦酸钠包衣片组合物及其制备方法,含有壳聚糖、羟丙甲纤维素、聚乙二醇、微晶纤维素等辅料,通过包衣技术降低有关物质含量。
然而,尽管这些方法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引湿性问题,但仍未能从根本上解决利塞膦酸钠片剂的吸湿问题。现有技术中,关于如何改善利塞膦酸钠片剂的稳定性和吸湿性,尤其是在保持其药效和机械强度的前提下,仍然存在一定的技术难度。
实现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