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技术介绍了一种双层抗凝涂层小口径人工血管及其制备技术。该技术采用同轴干喷湿纺与聚多巴胺-肝素改性技术相结合,实现原位修饰抗凝涂层,提高人工血管的生物相容性和抗凝血性能。
背景技术
目前,以膨体聚四氟乙烯(ePTFE)为主要材料的大口径(内径≥6mm)人工血管已成功实现商业化并广泛应用于临床。然而,可应用于冠状动脉搭桥、血液透析动静脉造瘘、外周血管替换手术等的小口径(内径<6mm)血管移植物仍以自体血管为金标准,没有临床可用人工血管产品。自体血管由于供体质量和可获得性受限,且采用侵入性采集技术可能导致供体部位病变,已不能满足当前日益增长的临床需求。因此,开发小口径人工血管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基于相分离的同轴干喷湿纺技术是一种高效便捷、易于调控的溶液纺丝技术,被广泛应用于薄膜中空管的制造。其制备的中空管状结构比表面积大、选择性渗透好、具有典型的多孔结构,被广泛应用于生物和再生医学领域。可通过材料选择、参数调控等手段,制备与天然血管结构、力学性能一致的双层小口径人工血管。
为了保证远期通畅率,小口径人工血管不但需要具备足够的力学强度和良好的生物相容性,还需要具备优异的抗凝血功能。小口径人工血管的内壁抗凝改性尤为困难,传统的化学改性需将血管整体浸润到反应液中进行功能化,处理步骤繁琐,且改性的位置和接枝量难以控制,仅在基底表面起到短期抗凝血的作用,无法深入人工血管内部三维立体浸润,血液成分易渗入血管内壁而诱发凝血级联反应,致使纤维蛋白和血小板粘附,进而形成血栓。
因此,有必要提出一种原位修饰抗凝涂层的双层小口径人工血管。
实现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