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技术涉及一种中药配方,旨在缓解癌症引起的疲劳。该配方包含炙黄芪、白花蛇舌草、太子参和炒白等药材,按照特定比例提取制成。
背景技术
癌因性疲乏,又称癌症相关性疲乏,是恶性肿瘤患者常见的临床症状之一。它与肿瘤本身或治疗过程密切相关,与普通疲乏不同,癌因性疲乏程度更为严重,与活动量或能量消耗不成比例,不能通过休息或睡眠缓解,且持续时间较长。癌因性疲乏是一种涉及生理、心理、功能及社会多个维度的主观体验,严重影响患者的身体状况、心理健康、社交功能以及生活质量。它主要表现为三个方面:①躯体疲乏:虚弱无力,无法完成原先能够胜任的工作;②情感疲乏:缺乏激情,情绪低落,精力不足;③认知疲乏:注意力难以集中,思维不清晰。目前,西药在癌因性疲乏的治疗上效果尚不明确。而在缓解临床症状方面,中医药显示出一定的优势和特色。根据中医理论,癌因性疲乏归属“虚劳”范畴。东汉名医张仲景的《金匮要略·血痹虚劳病脉证并治》首次提及“虚劳”病名,文中记载:“五劳虚极羸瘦,腹满不能饮食。”所谓虚劳,也称虚损,指的是气、血、阴、阳的亏虚,及五脏六腑的损伤。其主要病因包括久病体虚,或由于化疗、放疗及手术等导致的正气损伤。中医认为肾为先天之本,脾为后天之本,癌症及其相关治疗常会导致先后天之本同时受损,气血阴阳俱虚。在癌因性疲乏缺乏明确药物治疗方案的背景下,中医治疗方案在内的替代补偿疗法被认定为重要手段之一。研究显示,癌症诊断时癌因性疲乏发生率达40%,但癌症活动期以及正在接受抗肿瘤治疗的患者更容易出现。同时乏力是常见的不良反应,影响高达90%的接受放疗的患者和高达80%的接受化疗的患者。全国名老中医吴勉华教授根据疾病特点,结合癌毒病机理论,指出癌因性疲乏病机根本在于脾气亏虚,癌毒内蕴,根本原因在于原发病本身,疲乏是外在表现,正气亏虚和癌毒蕴结是疾病的根本,因此在治疗上除扶正外,祛邪亦是同等重要的。四肢的功能活动,与脾脏关系密切,所以需扶正健脾;吴老认为癌毒常依附痰、瘀、热等邪合而为病,进而形成痰毒、瘀毒、热毒等复合病理因素,所以在癌因性疲乏的诊治过程中,吴老不忘配合理气化痰,化瘀解毒之品。而癌毒缠绵,日久伤津耗气及放化疗损伤正气,患者气血阴阳俱虚,需根据患者个体差异配以补气、养血、滋阴之品。癌症患者疾病迁延不愈,久之常伴有认知障碍及情绪低落等,不仅是恶性肿瘤过程中的病理产物(痰、热、瘀等)所致,亦因疾病久治不愈患者丧失信心,治疗上尚需疏肝解郁,这也是癌症患者治疗过程中极为重要的一环。本发明除了扶正祛邪并重,起到扶正健脾,消癌解毒之功,尚可解郁除烦,该治法贯穿疾病始终,安正抗瘤,调畅情志。
实现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