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项技术涉及一种银耳菌株TJN-0926及其硒多糖的提取方法和应用,归属于生物技术领域。该银耳菌株TJN-0926已在中国典型培养物中心进行保藏。
背景技术
多糖(Polysaccharides)是由多个单糖分子通过糖苷键连接而成的大分子碳水化合物,它们是一类广泛存在于自然界中的生物大分子,可在生物体内发挥免疫调节、抗肿瘤、抗氧化、抗炎、抗菌等多种生物活性作用。而银耳作为一种良好的药食两用真菌,具有较高的开发利用价值;银耳多糖是存在于银耳子实体、菌丝体和孢子发酵液中的一种酸性杂多糖,研究表明银耳多糖具有保湿、抗炎、抗氧化、抗衰老、抗辐射、提高免疫力、降血脂血糖等功效,被广泛应用于美容、医药、保健食品等领域。目前获得银耳多糖的方法普遍为子实体提取法,该方法存在原材料受限、提取工艺繁杂、能耗大、得率低、成本高的问题。
硒是机体免疫系统和抗氧化防御系统正常运行的必需微量营养元素,硒可通过改变硒蛋白的表达影响机体的重要生理功能,具有抗氧化、增强免疫、降低金属对机体造成的损伤的作用。研究发现,硒多糖作为多糖的硒化产物,结合了硒和多糖的生理活性,具有较高的药用价值,在抗肿瘤、抗氧化、免疫调节等方面显示出了较好的应用前景。
与无机硒相比,有机硒的生物利用率更高,毒性更低,稳定性更好,安全性也更高,因此,将多糖经过硒修饰形成的硒多糖作为一种理想的补硒剂,不仅可以克服无机硒在体内停留时间短、生物利用度较低、毒性较大的缺点,还具有高于多糖和硒的药理活性,其生物活性和安全性高,在具备补硒、发挥多糖生物活性的同时,更易使人体吸收,生物利用率也较高。然而天然资源中有机硒多糖产量较低,在硒多糖的合成方法、结构特征和生物活性研究进展(景永帅,张钰炜,李佳瑛,等.硒多糖的合成方法,结构特征和生物活性研究进展[J].食品工业科技,2021,42(7):8.DOI:10.13386/j.issn1002-0306.2020050188.)中提到,现在硒多糖合成多使用化学合成法、微生物转化法和植物转化法。其中,使用微生物转化法和植物转化法制备得到的硒多糖更加天然,但植物转化法在工业中实施难度更高,因此,在实际生产中多使用食用菌进行有机硒多糖的富集和生产,包括灵芝富硒多糖、真姬菇硒多糖、蛹虫草硒多糖和猴头菇硒多糖,如Biosynthesis ofselenium-containingpolysaccharides with antioxidant activity in liquid culture of Hericiumerinaceum(Malinowska E,Krzyczkowski W,Herold F,et al.Biosynthesis ofselenium-containing polysaccharides with antioxidant activity in liquid culture ofHericium erinaceum[J].Enzyme&Microbial Technology,2009,44(5):334-343.DOI:10.1016/j.enzmictec.2008.12.003.)中提到,在培养基中添加亚硒酸钠和亚硒酸甘油三酯对猴头菇进行培养,可以获得具有抗氧化特性的有机猴头菇硒多糖;但现有的有机硒多糖的品种不够丰富,无法满足目前对有机硒多糖种类日益提升的多样化需求。
实现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