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技术介绍了一种创新的DNA疫苗制备方法,旨在预防和治疗多房棘球蚴病。该方法涵盖关键步骤:(1)合成核酸疫苗质粒pVAX1T/B;(2)制备壳聚糖硒纳米颗粒,以增强疫苗的稳定性和免疫原性。
背景技术
棘球蚴病,又称包虫病,是由棘球绦虫的幼虫感染所致的一种危害严重的人兽共患寄生虫病,主要分为囊型包虫病和泡型包虫病两种。其中,泡型棘球蚴病(Alveolarechinococcosis,AE)是由多房棘球绦虫(Echinococcus multilocularis,Em)的续绦期幼虫感染引起的一种人畜共患寄生性蠕虫疾病,因此亦被称为多房棘球蚴病。该病在全球均有分布,但中国是该病流行最严重的国家之一,主要流行于甘肃、宁夏、青海、新疆等畜牧地区。
多房棘球蚴病是一种临床症状复杂,可伴肝区疼痛、呼吸急促、胸疼等症状的严重疾病,多房棘球蚴可在1~2年内呈浸润性生长至整个肝脏,还可通过血液循环、淋巴管等转移至肺脑,危害极大,因其肿瘤样生长和转移能力而被称为“虫癌”。肝脏是棘球蚴病发生率最高的器官,肝棘球蚴病患者早期无明显临床症状,多数患者在晚期棘球蚴病普查中才确诊,严重影响牧区人民的身体健康。目前唯一可靠的针对该疾病的常规治疗策略是手术切除寄生虫肿块,并辅以药物治疗。由于大多数患者病灶呈多灶性,且在肝脏内呈弥漫性分布,因此不足三分之一的患者可以进行手术切除。对于无法手术切除的患者,则需长期服用阿苯达唑以阻止病灶的进一步生长和扩散。在临床应用中,由于阿苯达唑的水溶性较差,生物利用度低,该药物只能达到“抑虫”而非“杀虫”的目的。目前虽然有很多的新技术被用于治疗多房棘球蚴病患者,且取得一定疗效,但多房棘球蚴病患者总体治疗效果仍不令人满意。
多房棘球蚴的传播主要发生在狐狸等最终宿主和啮齿动物中间宿主之间的野生动物周期内。多房棘球蚴寄生在终末宿主的小肠内,孕节与虫卵随其粪便排出,中间宿主因食入被虫卵污染的食物或水源而感染。虫卵在小肠内孵化成六钩蚴,后者通过血运侵入肝脏,发育为泡球蚴。当体内带有泡球蚴的鼠或动物脏器被狐、狗和狼等终宿主吞食后,一般经45天原头蚴可以发育为成虫并排出孕节和虫卵。人类因误食含虫卵的蔬菜和生水,成为多房棘球蚴的偶然宿主。然而,目前对于狐、狼、豺等野生终末宿主的防治暂无有效措施。
综上所述,目前,现有技术中既没有用于预防和治疗多房棘球蚴病有效药物,也没有对多房棘球蚴的野生终末宿主的防治有效措施,因此疫苗是控制该疾病最为经济和有效的方式。
但是,目前现有技术中还没有报道有效的用于预防和治疗多房棘球蚴病的疫苗。
实现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