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技术领域涉及纳米材料应用,特别是一种钌掺杂普鲁士蓝纳米酶的制备方法及其应用。该纳米酶是通过金属钌与普鲁士蓝纳米颗粒在常温条件下反应合成。本技术还包括SNP-PB纳米酶的应用,旨在提供一种高效、稳定的纳米酶材料。
背景技术
牙周炎是一种由菌斑微生物引起的牙周组织感染性疾病,全球范围内有超过7.5亿人患病,是高发病率的慢性病之一,是人类第六大常见病。细菌聚集形成的菌斑生物膜被认为是牙周炎的始动因素。菌斑生物膜内的牙周致病菌释放毒力因子和酶破坏牙周软硬组织,导致牙槽骨丧失、牙根松动乃至牙齿脱落的风险,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临床上多使用辅助抗菌剂的方法治疗牙周炎,然而生物膜存在致密的胞外聚合物,具有高度粘附性,能抵御外界的机械冲刷。另外,生物膜内的胞外聚合物阻止了传统抗菌剂的向内渗透,致使生物膜深部仍存在休眠细菌,极大阻碍了抗菌剂对菌斑生物膜的破坏效果,导致残留细菌再聚集,严重影响牙周炎的临床疗效。
纳米酶在生理条件下通过有效地催化产生大量的ROS(Reactive OxygenSpecies,反应性氧化物种)而表现出卓越的抗菌和抗病毒活性,已成为一种有前途的新型“抗生素”。除了酶的特性以外,作为功能丰富的无机纳米材料,纳米酶可以利用其本身具有的特性如较高的光热转换效率等联合其催化特性发挥抗微生物感染的功能。近年来,基于纳米酶的新型抗菌疗法逐渐成为研究热点。既往研究表明已有具备光热性能的纳米酶通过平衡ROS水平来增强纳米酶抗菌活性及催化性能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大多单一治疗炎症促进成骨或抗击生物膜,治疗效率不高。因此,获得一种抗菌活性以及抗炎、催化等性能更优异的,可用于治疗牙周炎的纳米酶是非常必要的。
实现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