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技术涉及一种新型止咳桃花散,其独特配方包含川贝母、人工麝香、冰片、薄荷、水飞朱砂、法半夏和煅石膏等成分,按照特定重量比例混合。该配方旨在提供一种高效的止咳解决方案,并通过特定的制备方法和质量检测流程确保其疗效和安全性。
背景技术
止咳桃花散,方药早见于张仲景之《伤寒论》。用于百日咳及久咳不愈症,麻疹合并肺炎之镇咳剂。其组方由川贝母、半夏、石膏、朱砂、麝香、薄荷、冰片构成,具有清肺、化痰、止咳、通窍散热、镇惊之功效。用于百日咳及久咳不愈症,麻疹合并肺炎之镇咳剂。张薇等,中西医结合治疗小儿急性扁桃腺炎临床观察,山西中医2006年8月第22卷第4期,公开了止咳桃花散用于治疗小儿急性扁桃腺炎。
止咳桃花散制备过程中,由于中药复方原材料来源及性状差异,粉碎后各药材粒子粒度、密度、色度等均不同,对制剂有效成分的均匀性带来较大影响,导致制剂的质量不稳定,不利于临床运用。
另外,止咳桃花散收载于《卫生部药品标准·中成药成方制剂(第十二册)》,原标准无含量测定项,有文献报道采用氧化还原滴定法检测处方中朱砂(王丽,等,止咳桃花散中朱砂的含量测定,2013年10月20日第22卷第20期),还有报道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测定止咳桃花散中汞和砷含量(陈德妙,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测定止咳桃花散中汞和砷含量,2017年1月5日第26卷第1期),目前报道的质量检测方法,仅是针对其中的单一原料或重金属的检测,不能达到控制产品质量的目的。
中药粉体是中药固体制剂的重要物质基础,散剂则是以粉体为主要形态,是最古老的传统剂型之一,古代经典医药名著《伤寒论》《名医别录》和《神农本草经》中均有大量散剂的记载。此外,中药粉体也是制备其他剂型的中间体,对剂型的制备与研发具有重要意义。但因其物理化学性质复杂,且性质迥异的粉末组成中药复方时,常会导致混合均匀度较差等制剂学问题。会进一步影响后续成型工艺,造成固体制剂有效成分含量差异,影响临床用药安全。
中药粉体的特性影响制剂的混合成型,在中医药理论思想的指导下,结合粉体材料学和中药饮片生产加工方法,引入中药粉体改性技术可以针对性地解决中药粉体制剂流动性差、吸湿性强等问题。粉体改性技术是利用物理、化学的方法,改变粉体自身状态,进而改变理化性质,从而提高改善处方功能。将粉体改性技术应用于中药固体制剂,从粉体学角度改善制药方法,对于提高中药处方药效功能和中药产品的二次应用有重要意义,使得中药传统制剂向现代化制剂靠拢。其中粒子包覆技术是粉体改性的常用手段之一,通过球磨机、超微粉碎机等设备将粒径较小的壳粒子有序镶嵌于粒径较大的核粒子表面,该过程应当合理控制“壳-核”结构粒径比,以达到改性的目的。从而提升处方整体的粉体学表征性质,同时可以达到矫正不良气味、实现理想释药速度的目的。陈等人引入药用辅料硬脂酸镁,与蒲公英、老龙皮饮片细粉进行超微粉碎制备“核-壳”复合粒子,发现硬脂酸镁用量为2%、复合时间为3min时,制备的复合粒子可显著改善粉体原料流动性差、成分含量不均一等问题。如申请号202311692733.1,发明名称:小儿保安散及其制备方法,以冰片、姜半夏、细辛、僵蚕、黄连和朱砂的粉粒为核粒子,以苦杏仁霜、薄荷、天麻、茯苓、广藿香、珍珠、琥珀、麦芽、陈皮、桔梗、羌活和六神曲的粉粒为壳粒子,目的是解决药物的口服顺应性,解决核粒子自身的刺激性气味和微毒性。因此,基于不同的目的,粉体改性的方式也是不同的。
实现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