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技术聚焦于药物递送系统和生物医用材料领域,详细描述了一种新型的载7-羟基香豆素的玉米醇溶蛋白-紫胶复合纳米颗粒及其制备技术与应用。该技术通过一系列创新步骤制备出玉米醇溶蛋白,进而构建高效的药物递送系统,旨在提升7-羟基香豆素的生物利用度和疗效。
背景技术
香豆素的天然和合成衍生物因其在抗肿瘤治疗领域的潜力而备受关注。香豆素衍生物的许多研究表明,香豆素类化合物作为抗癌药物的作用途径有无数条,可以有效的进行癌症的治疗,从香豆素家族中选择一种,即7-羟基香豆素(7-HC)作为药物进行递送。但由于其存在水溶性差、化学或热不稳定性,以及易受身体中pH值、氧或盐离子影响等缺陷使其易变质,严重限制了其在药物中的应用。
目前,许多聚合物纳米颗粒已经被设计用来有效地封装、保存和递送药物。容易被生物体吸收,天然衍生而非合成的蛋白质从众多物质中脱颖而出。玉米醇溶蛋白就是其中一种,其主要溶于丙酮,乙酸,水性醇和水性碱性溶液。玉米醇溶蛋白的疏水性、低消化、生物粘附性和良好的细胞摄取等属性是使其成为递送生物活性分子的理想候选者。但是玉米蛋白纳米颗粒在冷冻干燥过程中往往形成聚集体,不能再分散到水中。低胶体稳定性限制了玉米醇溶蛋白在载体系统的应用。并且,由于其疏水性和蛋白质性质,玉米醇溶蛋白颗粒可能引起人体免疫原性,这可能限制其用于药物递送。
为了克服这些问题,选择另一种生物材料与玉米醇溶蛋白一起合作组成复合纳米颗粒是其中一种解决办法。这种生物材料就是紫胶,紫胶是一种天然树脂,是一种疏水性pH敏感聚合物,具有良好的成膜能力,高光泽,对气体、酸和水蒸气的渗透性低,使其可用于食品和药品的涂层。因为玉米醇溶蛋白和紫胶都是疏水的且带负电荷,当一定浓度的紫胶介入玉米醇溶蛋白分子溶液中,玉米醇溶蛋白和紫胶之间由于疏水相互作用和静电排斥可以阻止大尺寸玉米醇溶蛋白分子聚集体的形成,从而提高纳米粒子的稳定性,减小粒径以及分散度,使药物递送的效果更强。
微流控是一种多功能技术,用于处理或操纵尺寸为数十至数百微米的通道结构中的微流体。通过微流控技术控制的流体具有独特的性质,例如层流和液滴。利用这些独特的流体现象,可以精细控制每种溶剂的混合条件,精确控制纳米结构的安装,以实现合成颗粒尺寸分布的均匀性。通过调整流体的流动参数,例如总流速、不同溶液的流速比、浓度和微流体通道中的特征长度,可以制备出尺寸分布更小、更窄的复合纳米颗粒。
实现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