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研究聚焦于药用化合物技术,揭示了一种从天平草中提取的新化合物11,13‑(6‑氨基‑嘌呤‑9‑基)‑二氢莴苣素,并探讨了其在抗炎药物制备中的潜在应用。
背景技术
天平草(Lactuca tatarica)为菊科(Asteraceae)植物天平草的干燥全草。天平草,又名乳苣、苦苦菜、苦菜、紫花山莴苣、蒙山莴苣等。全草可药用,用于目赤、赤白带、痈肿、丹毒、肠痈等,民间也采摘其作为野菜食用,具有抗肿瘤、抗炎、抗菌、止痛等功效。
布鲁顿酪氨酸激酶(Bruton’s Tyrosine Kinase,BTK)是B细胞受体(BCR)信号通路的关键成员,也是第一个Tec家族酪氨酸激酶,被确定为凋亡的双功能调节因子,促进辐射诱导的细胞凋亡,但抑制fas激活的B细胞凋亡。BTK是一种细胞质、非受体酪氨酸激酶(nRTK),通过多种细胞表面分子传递信号,除T、NK和浆细胞外,所有造血谱系的细胞都有表达。1952年,美国儿科医生Ogdon Bruton发现了x-连锁无丙种球蛋白血症(XLA),这是一种会导致儿童早期的复发性细菌感染和脓毒症的遗传学疾病。研究表明,BTK不仅发出B细胞受体(BCR)抗原参与反应的信号,还刺激CD40、toll样受体(TLRs)、Fc受体(FCRs)和趋化因子受体。此外,BTK可以调节信号传导和过表达,从而导致自身免疫,降低BTK水平可以改善自身免疫性疾病的预后。BTK还参与其他细胞信号通路,包括NF-κβ、NFAT(活化T细胞的核因子)和MAPK(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通路。BTK抑制导致下游细胞途径失活,包括ERK(细胞外信号调节激酶),PKB(蛋白激酶B,也称为Akt)和NF-κβ,通过趋化性和粘附性破坏信号传导使细胞间通讯中断,最终导致B细胞内DNA合成和凋亡的破坏。因此,BTK被认为是治疗炎症性疾病和肿瘤的一个可行的治疗靶点。
在中国专利公开文献中,公开号为CN109528798A的发明专利申请公开了乳苣醇提物在治疗银屑病药物中的用途,使乳苣的醇提物能明显的改善银屑病瘙痒和皮损的情况,这个治疗作用的发现表明乳苣有良好的药物前景,可为治疗银屑病药物的研发以及临床应用提供一定的基础。由中南民族大学申请的公开号为CN109602775A的发明公开了乳苣醇提物在抗乳腺癌方面的应用,该发明可为治疗乳腺癌提供一种新的选择。乳苣为药食两用的菊科乳苣属植物,乳苣的醇提物能明显的抑制乳腺癌MCF-7细胞的生长,且能明显抑制小鼠模型乳腺瘤的生长,这些抗癌作用的发现证明了乳苣有良好的药物前景,可为预防、保健和治疗乳腺癌药物的研发以及临床应用提供新的思路。上述专利文献及其他文献报道的天平草相关生物活性都主要集中在其提取物的研究上,而很少见有关其所含的化学成分抗炎的相关报道,因此,从天平草中提取分离化学成分,研究其药理活性,是具有十分重要意义的。
实现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