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技术介绍了一种新型防眩光Low-E车膜及其车窗,属于智能车膜技术领域。通过嵌套环设计的微纳结构,有效降低了传统Low-E车窗的电磁屏蔽效能,同时优化了GPS、ETC等信号接收,提升了驾驶体验。
背景技术
在中国大力发展新能源汽车的大背景下,开展新能源汽车配件的高质量发展至关重要。由于新能源汽车采用电力驱动,其对能源的利用效率至关重要。对于整车的能源管理优劣将极大影响汽车的续航里程与驾乘舒适性。常规汽车窗口传热系数较高,车载空调生成的低温/高温空气将直接通过窗口耗散,导致车载制冷/制热功耗较高。近年来,通过采用Low-E玻璃作为汽车窗口,通过调控入射的太阳光谱,有效降低了空调能耗。同时Low-E玻璃的加载还具有提升汽车续航里程、减少紫外线辐射、提升驾乘舒适性的一系列优势。但是在我国的汽车存量市场中,大部分汽车窗口没有加载Low-E涂层。而重新更换带有Low-E功能的车窗成本较高、时间较长,提高了消费者体验的准入门槛,同样也限制了汽车行业的发展。
针对汽车车窗设计的Low-E车膜作为一种车辆改装选项,可以贴在汽车窗户上,提供类似于Low-E玻璃的效果,同时价格远低于更换车窗玻璃。但是常规Low-E车膜与Low-E玻璃存在相同的问题,由于膜层本身具有电磁屏蔽特性,不利于GPS、ETC、以及手机信号的穿透,导致车内移动设备信号弱化,影响导航准确性和通信质量。尤其近年来汽车逐渐成为新型智能移动终端,汽车内部智能设备移动通信需求激增,使得该问题逐渐暴露在公众视野。因此,开发具有移动信号增透的Low-E车膜对于国内汽车后市场发展意义重大,具有重要的经济价值。
通过在整个Low-E车膜表面刻蚀移动通信信号增透功能的微结构,可以有效实现通信信号的透过。但此类移动通信信号增透的Low-E车膜属于微纳结构,微结构量级在微米量级,因此容易在可见光波段出现高级次衍射,从而导致杂散光斑的出现。通常人眼观察图像是通过主级次衍射进行识别。高级次衍射与主级次衍射的叠加容易导致重影现象,从而影响驾驶员观察外界。驾驶员长期透过该窗口观察,容易产生视觉疲劳等问题。同时在外界光强较强时,外界光源入射栅格结构将使得透射光沿高级次衍射方向传播,从而导致眩光现象,影响驾驶员视野。因此开发移动信号增透兼具防眩光的Low-E车膜十分重要。
实现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