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技术介绍了一种新型复合抑菌敷料及其制备技术,并探讨了其在骨质文物保护材料中的运用。该技术结合了抑菌与文物保护两大领域,敷料由弹性体层和水凝胶层组成,旨在提供一种高效的文物保护解决方案。
背景技术
三星堆是位于四川省广汉市的古代文化遗址,距今已有数千年的历史,占地约12平方千米,是目前为止在西南地区发现的最重要的先秦时期遗址,具有重要的文化意义与史学价值。三星堆的考古发掘最早开始于1934年,迄今已有90余年历史,期间共计开展了40多次考古发掘,发现了8个祭祀坑,出土了玉石器、铜器、金器等种类丰富的历史文物,其中也包含数量众多的整根古象牙及象牙制品。据统计,三星堆一、二号祭祀坑出土古象牙80余根,三号坑出土较完整象牙100根,四号坑出土象牙47根,七号坑已发现象牙约有160根,且总数据估计接近200根,为探究古蜀文化、象牙祭祀传统以及古代象牙工艺等提供了重要的考古线索。若能完好地保存这些出土地古象牙,不仅能为我国悠久的历史留下了重要的文化历史印记,也能为其他文物的保护提供参考思路,具有重要的研究与文化价值。
三星堆遗址出土象牙经历了从阴暗、少氧、低温、高湿的地下稳定环境向温湿度骤变、含氧量突增、光照增强、有害生物增多环境的突变,对象牙的稳定性影响极大。如果没有有效的应急保护措施,象牙内部水分在出土后将急剧散失,同时在霉菌等有害微生物和氧气的作用下,象牙内部结构被破坏,表面开裂粉化,产生不可逆的损坏。对古象牙最理想的保护方法为在刚出土时就在现场进行加固,但由于考古环境的限制,挖掘现场可能并不具备固化所需的器材,并且现场固化也会影响现场进度,所以出土的象牙需运回室内进行清理加固。因此,需要开发出一种古象牙应急保护方法,使古象牙在出土后到进行固化前的运输过程中尽可能保持原有的湿度与含水量,为后续保护工作的开展争取更多时间。
研究报道,微生物对古象牙的腐蚀可能经由以下途径:(1)酸化作用:据研究,古象牙、新鲜象牙和天然磷灰石都易溶于酸,而微生物呼吸产生的二氧化碳及分泌的有机酸等营造出酸性环境,加速对古象牙的腐蚀;(2)机械破坏:古象牙与新鲜象牙的最大区别在于,在象牙材料中主要起粘结相作用的有机成分已受到侵蚀和破坏,疏松多孔的结构为微生物菌丝的生长提供空间,进一步加剧内部结构的破坏;(3)其他代谢作用:微生物生长过程中可能从文物中摄取营养元素和产生复杂的生物化学配体,在矿物溶解和诱导/控制矿物形成方面有着不可小视的作用。故在开发象牙应急保护材料时也应考虑材料的抑菌性能,以减少微生物对古象牙的侵蚀。
针对出土象牙的应急保护,国外鲜有相关的报道,国内最早采用覆盖如麻纸或塑料薄膜等的隔离物对出土象牙进行临时保护,但由于材料易发霉、不易揭除,并且可能由于贴合不当导致器物位移,该方法并不能对象牙起到很好的保护作用。成都考古院目前还采用有机硅灌封对出土象牙进行临时保护,象牙在有机硅封护初期水分被完全锁定,使出土象牙在一段时间内保存在与原埋藏环境接近的环境中,既大大降低了古象牙的失水速度,又隔离了外界有害气体和微生物对古象牙的污染,封护初期效果显著,但灌封后古象牙保存装置庞大,对运输以及展出会造成一定不便,且有机硅造价昂贵,成本较高。
目前,国内外针对象牙的应急保护措施还需进一步优化,以改善上述问题。
实现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