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技术介绍了一种制备含二硫键的二氧化钒纳米粒子的新方法及其应用。该方法涉及使用聚乙烯吡咯烷酮和VOSO4与超纯水混合,通过特定步骤合成纳米粒子。该技术可用于多种领域,具有潜在的商业价值。
背景技术
癌症对全球公共卫生构成重大挑战。由于肿瘤自身的复杂性、多样性和异质性,当下临床治疗效果仍未能完全达到预期目标。目前基于纳米材料已经发展出了多种新型肿瘤治疗手段,其中,化学动力学疗法(CDT)因可利用内源性的过氧化氢(H2
O2
)发生芬顿或类芬顿反应产生毒性更强的羟基自由基(·OH)而深受青睐。然而,肿瘤微环境(TME)中过表达的谷胱甘肽(GSH)作为一种重要的抗氧化剂,通过清除ROS来维持氧化还原稳态,这极大地限制了CDT治疗模式的效率。鉴于此,许多科研工作者利用纳米载体提供功能分子直接消耗GSH或利用金属多价态诱导氧化应激,合成了复合物FP@MC和CuSiO3
@Au-Pd纳米粒子,以提高CDT治疗效率。然而,只利用金属离子多价态难免出现催化效率低,催化动力学性能差的问题,而且含二硫键纳米载体复合物层层组装步骤繁琐。因此,目前的挑战是如何通过简单的化学方法一步合成具有同时进行消耗GSH和生成ROS功能的纳米粒子。此外,肿瘤特异性微环境,导致单一疗法往往效果不佳。因此,引入其他治疗方法进行联合治疗,可能会产生协同作用,从而有望提高抗癌效率。
光热疗法(PTT)是一种微创治疗方法,将光子能量转化为热能,因其特殊的内在特性,如可控性强、非侵入性和副作用小,已成为一种有前途的肿瘤干预选择。近红外(NIR)光对组织成分(包括皮肤、血液和生物分子)的吸收和散射最小,因此,可以穿透深层组织。传统的有机分子光热剂,由于光漂白、吸收截面低和近红外光热转换效率差等问题,在癌症光热治疗中受限。相比之下,金属基纳米材料,因具有高摩尔消光系数、耐光降解和强近红外吸收的优越性能,特别地,近红外Ⅱ区(NIR-Ⅱ,1000-1350nm)的光热治疗近年来发展迅速,组织穿透深度高于近红外Ⅰ区(NIR-I,650-950nm),激发了研究人员不断探索金属基纳米NIRⅡ光热材料的兴趣。
实现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