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研究介绍了一种新型黄芩苷-Mn复合物及其制备技术,旨在降低细菌对药物的耐药性。该方法通过精确计量黄芩苷和Mn元素,经过一系列科学步骤合成,以期达到增强药效、减少耐药性发展的效果。
背景技术
正常情况下,不同细菌对不同抗菌药物具有敏感性,比如大多数革兰氏阳性菌都对广谱类抗生素药物敏感,患者在针对不同细菌使用不同抗菌药物后,体内的细菌对药物敏感度高,药物可以较快速地杀灭细菌,但随着抗生素使用时药量的增大和使用时间的延长,体内细菌本身的生物被膜就会具有一定抵抗药物的作用,再加上随着药物对细菌的不断刺激,膜外的极端环境使得膜内菌体产生异质性,都会促进细菌抗/耐药性的形成。
细菌耐药性(Resistance to Drug)又称抗药性,系指细菌对于抗菌药物不敏感的现象,是细菌自身生存过程中的一种特殊表现形式。细菌耐药性根据其发生原因可分为获得耐药性和天然耐药性。临床多以获得耐药性居多,抗生素的使用会导致多数敏感菌株不断被杀灭,而耐药的菌种会不断繁殖,久而久之,抗菌药物的作用就会明显下降甚至失去作用。
细菌产生耐药性的危害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病情康复时间延长,细菌产生耐药性后,感染人体会导致常规的抗生素起不到很好的治疗效果,需要在医生的指导下调整用药,完善药物敏感试验,筛选耐药菌敏感的抗生素进行治疗,进而导致病情的恢复期延长的情况发生,如果筛选不到敏感的抗生素,可能会给生命健康带来严重的威胁;
2.增加用药量和用药种类,对于耐药性细菌的感染,单独地采用某一种抗生素,往往起不到很好的治疗效果,往往需要采用两到三种甚至更多的抗生素联合用药进行治疗,用药量的增加也会增加药物所带来的毒性,出现不良反应的概率往往更高,进而对生命健康造成一定的不良影响,还可能出现耐多种抗生素的超级耐药菌;
3.并发其他感染,由于耐药细菌难以被抗生素清除,因此,这一部分耐药性细菌可能入侵身体其他部位,引起其他组织的并发感染、严重感染,例如脓毒血症、颅内感染等,危害生命健康,甚至出现无药可治的惨状。
因此,开发抗菌、杀菌效果好,不易引起细菌耐药性的新抗生素类药物是医药研究者永恒的奋斗目标。
实现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