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研究介绍了一种新型二芳基嘧啶衍生物,该衍生物含有稠合杂环结构,具有通式I。研究不仅涵盖了该化合物的合成方法,还探讨了其在药物领域的潜在应用。此外,通过活性筛选实验,评估了这些化合物的生物活性。
背景技术
艾滋病(Acquired immune deficiency syndrome,AIDS)是主要由人免疫缺陷病毒1型(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 type 1,HIV-1)感染引起的破坏人体免疫系统的严重传染性疾病。在HIV-1的生命周期中,逆转录酶(Reverse transcriptase,RT)负责将携带病毒遗传信息的单链RNA逆转录成双链DNA,是抗艾滋病药物设计的优选靶标。作为联合抗逆转录病毒疗法(Combined antiretroviral therapy,cART)的重要组成部分,非核苷类逆转录酶抑制剂(Non-nucleoside reverse transcriptase inhibitors,NNRTIs)通过变构结合抑制HIV-1RT的活性,具有活性高、选择性强、毒性低等优点,是抗艾滋病药物研究的热点方向。
依曲韦林(etravirine,ETR)和利匹韦林(rilpivirne,RPV)是新一代二芳基嘧啶类NNRTIs。。但是,随着他们在临床中的广泛应用,已出现多种对ETR和RPV产生耐药性的突变株,如E138A、E138K、Y181C以及Y181I等。此外,该类化合物水溶性和口服生物利用度较低,口服剂量大,且在临床使用中容易引起较为严重的毒副作用。因此,通过合理的结构修饰得到高效、广谱抗耐药以及具有良好药代动力学性质的NNRTIs是当前抗艾滋病药物研究的重要领域之一。
基孔肯雅热(Chikungunya fever,CHIKF)是由基孔肯雅病毒(Chikungunyavirus,CHIKV)引起的在全球范围内广泛传播的虫媒传染病。临床上以发热、皮疹、出血、关节剧痛为特征,少数患者遗留持续性关节僵硬。基孔肯雅病在蚊媒密度较高的地区容易形成大规模的流行和暴发,是21世纪初严重影响人类公共卫生安全的虫媒传染病之一。目前尚无疫苗或抗病毒药物可用于防控CHIKV感染,因此迫切需要开发安全有效、具有临床应用价值的小分子药物来治疗基孔肯雅热。
实现思路